在膠州灣畔,一所承載著國家戰略使命與人類健康愿景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康復大學,正以“為科學創新知,為人民謀健康”為初心,在醫理工文多學科交叉的前沿陣地,書寫著中國高等教育與健康事業的嶄新篇章。自2024年獲批設校以來,這所全國唯一以“康復”命名的大學,僅用一年時間便在學科建設、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等領域交出了令人矚目的“硬核”答卷,成為服務國家戰略、引領康復科技發展的時代標桿。

使命驅動 在國家戰略版圖中錨定康復坐標
康復大學的誕生,是國家戰略需求與人民健康期盼同頻共振的必然結果。《柳葉刀》數據顯示,全球每3人中至少1人存在康復需求,而我國2019年康復需求人口已達4.6億,聽力損傷、腰痛、關節炎等慢性病群體規模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我國康復專業人才缺口巨大,康復醫師、治療師、護士等崗位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制約著健康中國建設進程。
在此背景下,“建設康復大學”被連續寫入“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綱要,成為國家優化高等教育體系、提升康復服務能力的重大戰略布局。從2015年中國殘聯提出設想,到2024年教育部正式批復,歷時9年籌備,教育部、中國殘聯、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委與山東省、青島市凝聚合力,終于在膠州灣畔建起這座“康復圣地”。
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康復大學自誕生便將“服務國家戰略”刻入基因。
強化科教興國的人才引擎,康復大學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核心,構建“五高”體系——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高水平學科專業體系、高層次科技創新體系、高素質人才隊伍體系、高效能條件保障體系。重構中國高端康復人才培養格局,為山東、中國乃至世界康復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爭當健康中國的創新先鋒,聚焦人口老齡化與重大健康需求,錨定重大健康需求、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新興領域,開辟“以健康促進為中心”的“醫理文工”多學科交匯發展路徑,加快構建產學研轉用深度融合創新范式,助力打造“中國康灣”康復產業集聚區。
作為創新驅動的戰略支點,康復大學致力于創新賦能,與健康領域頭部企業聯合打造省部級科研平臺,合作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級科研項目,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廣泛的學術聯結,讓康復大學迅速融入國內外學術網絡,不斷放大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等維度的聯動效應。建校一年來,新增科研項目144項,發表高水平論文670篇,以第一單位署名的論文突破1000篇,在智能康復裝備、神經康復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突圍 在交叉融合中構建獨特競爭力
作為中國北方唯一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康復大學以“交叉創新”為破局之道,在科研平臺、項目攻關、學術生態等方面構建起獨特的競爭力。
學校圍繞“大健康”領域布局22個科研平臺,其中山東省神經康復重點實驗室獲批標志著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的重大突破。康復國際全球合作研究中心、心肺康復重點實驗室等平臺,聚焦國際前沿與行業痛點,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轉化”全鏈條支撐。推動康復大學的外骨骼、機器人等技術,能在青島實現產業化落地。比如,青島高新區康復產業方案特別指出,支持康復大學與海克斯康開展康復機器人研究合作。再如,青島家電巨頭海爾正將康養產業作為第三增長曲線,正發力外骨骼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等。
推進科研攻堅,實現從項目申報到成果產出的全鏈突破。學校團隊圍繞心肺康復、神經康復、運動康復和智能康復等前沿交叉重點領域和優勢領域,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獲批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積極開拓多維度、多層次的科研合作新路徑,加快高水平原創性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走向大市場;與海爾、海信、嶗山實驗室等企事業單位共同開展科研攻關,不僅做“從0到1”的突破,更通過產業化實現“從1到10再到100”的拓展。
在構建學術生態方面,實現從單點突破到協同創新的文化重塑。建立“學校——學院——團隊”三級學術交流體系,累計舉辦高規格、高水平學術會議與項目會7場,開展各系列學術活動55場,組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系列講座暨科研能力提升學術沙龍4場,讓“交叉融合”成為融入日常的學術基因。不斷延伸學術“朋友圈”,作為副理事長單位參與山東省醫養健康高等教育共同體,作為副主任委員單位加入6個專業委員會,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廣泛的學術聯結,讓康復大學迅速融入國內外學術網絡,不斷放大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社會服務等維度的聯動效應,在康復工程、主動健康等領域形成國際合作范式。


人才培育 獨創“三制三化三融合”育人模式
作為中國北方唯一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也是中國唯一以健康促進為核心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康復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獨創“三制三化三融合”育人模式,打造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三制賦能。學分制與自主選課制讓學生獲得個性化學習路徑,2024級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208項教學任務的編排構建起專屬知識體系;導師制為每位本科生配備學術與人生導師,207名專任教師中94%擁有博士學位,20%以上為院士、杰青和省級以上稱號等高層次人才,高質量師資確保了指導成效;書院制打破專業界限,不同專業學生在學術活動中交流觀點、碰撞思想,形成浸潤式學習環境。
三化提質。小班化教學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充足的學習資源,以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激發創新思維;個性化培養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學習軌跡,為學生定制發展方案;國際化辦學通過與海外高校合作,讓學生視野更加開闊。
三融創新。科教融合讓學習超越課堂邊界,大一即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課題,103名本科指導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創新實踐;產教融合通過與華為、歌爾等行業頭部企業共建實踐基地,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醫教融合則著力構建附屬醫院體系,形成“早臨床、多臨床”的實踐教學模式。
與此同時,秉持“借船出海”理念,構建多層次合作體系:在日本藤田醫科大學,學習針對脊髓損傷患者的WelWalk步行機器人、智能緩沖地板材料與懸吊式起立反射訓練系統等創新成果;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進入兒童物理療法科、脊髓損傷骨疾患物理療法科、智能作業治療科等特色科室,參與臨床實踐學習;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親身接觸ECMO人工肺系統、糖尿病足智能鞋、多維斷層成像系統、植介入器械等尖端設施;在深圳華大基因,學習基因科技領域的先進技術與理念,提升實踐能力。

未來展望: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學
“康復這個詞,微觀上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學科專業概念,對照的是臨床醫學、護理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等,康復醫學是追求最佳醫療結局。而康復大學的康復,康是健康的康,復是復興的復,意思是健康復興、健康促進的意思,是社會發展的含義。”中國工程院院士、康復大學校長董爾丹表示。建于青島高新區的康復大學,以創新為內核,深度融合多元學科,開創性地織就了“康復+”學科網絡,將醫學、理學、工學等六大門類深度鏈接,鍛造出康復治療技術、生命與健康科學等五大專業集群。
建校元年,康復大學已在醫理工文交叉領域樹立起創新標桿:這里有從無到有的建校奇跡——9年籌備建成成體系的康復高等教育機構;有跨界融合的學科創舉——打破“康復=醫療”的傳統認知,構建“健康促進+科技創新+產業服務”的立體生態;更有心系家國的使命擔當——據了解,康復大學今年招生人數、專業數量將進一步擴大,招生人數由去年的300人擴大到400人,專業(方向)由5個擴大到9個,面向山東、河南、河北、江蘇等7個省(自治區)。由此可見,經過一年的探索和沉淀,康復大學已經蹚出一條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新路,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從山東省到青島市到青島高新區,康復大學在青島康復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支撐作用越發顯著。在人才引進方面,康復大學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定位,可為青島康復產業吸引全球頂尖人才,輸送高素質人才。在產教融合方面,康復大學的外骨骼、機器人等技術,也能在青島實現產業化落地。
從粵港澳到黃浦江,從黃浦江到膠州灣,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創新之火在中華大地燎原。而康復大學,正以“健康復興”為己任,在時代的浪潮中揚起風帆,向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宏偉目標破浪前行。這里是夢想開始的地方,更是重塑人類健康未來的起點——康之所向,大有可為。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澍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