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嶗山區“工業上樓”標桿項目——源嘉生命科技產業園正式開園。截至2025年6月,該園區已成功吸引天目山藥業、三源泰科、模擬醫學等30余家企業入駐,涵蓋生物醫藥、康復輔具、高端醫療器械等優質產業領域。
嶗山區今年全力推動源嘉生命科技產業園、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等10余個項目實施“工業上樓”,預計新增工業載體面積達50萬平方米,一幅產業集聚發展的蓬勃畫卷正徐徐展開。而這場從“平面擴張”到“立體生長”的產業變革,正成為青島嶗山區破解土地要素制約、培育新興產業的核心抓手。
從“平面工業”到“垂直經濟”的必然選擇
嶗山區作為青島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前沿陣地,曾長期面臨“寸土寸金”的發展瓶頸。數據顯示,嶗山區陸域面積僅395.8平方公里,且山地、丘陵占比超80%,傳統工業“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記者了解到,2024年嶗山區提出園區畝均稅收達到?150萬元以上?的目標,但土地資源緊張制約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的規模化落地。
“工業上樓”的提出,本質是對空間資源的高效重構。2023年,嶗山區正式發布《嶗山區推動“工業上樓”工作的指導標準和政策措施》,將政策適用范圍從株洲路片區擴展至全域,明確提出“向天空要增量”的發展路徑。
“工業上樓”讓企業從“單一生產”向“生態融合”轉型,也讓工業載體更具競爭力。今年以來,嶗山區加快推動“工業上樓”模式,通過向天空要增量,把工廠搬上樓,成功破解了土地要素的制約瓶頸,助力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健康等科技含量高的新興產業實現“垂直生長”,內生動力持續迸發。
截至目前,嶗山區已推動源嘉生命科技產業園、好美智谷、華睿越海等8個項目實施“工業上樓”,新增工業載體超過60萬平方米。這種“垂直工廠”模式,使單位土地的產業承載量提升3-5倍,成為破解土地制約的關鍵一招。
青島模擬醫學中心是首批入駐源嘉生命科技產業園的企業,該中心的行政總監郭淑銀說:“我們的主要業務是針對醫護人員開展醫學能力和技能提升的培訓。截至目前,我們在園區已經完成了22萬人次的醫護人員培訓。業務能得到健康發展,要得益于整個園區在服務和配套上很大的一個支持。”
青島市嶗山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主任崔曉燕表示:“前期我們梳理了施工許可、聯合驗收等多項審批手續,制定了最優最短的推進路徑,為項目運營節省了3個月的時間。我們打造了政務服務驛站,為入駐企業提供了一站式集成式的服務,讓企業足不出園就能辦成事,以高質量政務服務賦能嶗山新興產業集群。”
構建產業 “垂直生態” 的嶗山區方案
目前,“工業上樓”在深莞等大灣區的發展路徑已經相對成熟,以蘇杭為代表的長三角城市,以青島、天津為代表的環渤海城市,都在根據自己各自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推進“工業上樓”。
嶗山區是青島未來先進制造業的集聚區和重要增長極,打開嶗山工業用地分布圖,土地開發逼近“天花板”是嶗山的痛點。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破解工業發展與土地等資源緊張的矛盾,促進城市空間轉換升級與產業提質增效緊密結合,關乎嶗山,更關乎青島的命運走向。
對區域發展而言,“工業上樓”同時也帶來了城市空間的復合利用。在株洲路片區,“工業上樓”項目與周邊的科研院所、商業綜合體形成“15分鐘產業生活圈”,既解決了產業工人的通勤難題,又推動了產城融合。這種模式為寸土寸金的都市型工業區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嶗山區的實踐證明,工業用地的價值不在于“平面鋪開”,而在于“垂直挖潛”。
6月份,東華軟件全國副中心產業園開園,該項目以數字經濟產業生態為特色,采取“工業上樓”模式,打造智慧城市與信創生產研發高地。據東華軟件高級副總裁、東華云都總裁董玉鎖介紹,該項目設計廠房總面積2萬平方米,上下共分為5層,真正實現“工業廠房”從獨立企業園區到產業集群的質變,在同樣土地面積上創造成倍數增加的產值。“比如,我們所布局的AI產線,面積約1000平方米,可在樓宇內生產AI一體機等產品;信創產線面積約2000平方米,可在樓宇內生產服務器、電腦等信創產品,年產能達8萬臺(套)。”董玉鎖說。
“工業上樓” 如何邁向 “產業上樓”?
站在2024年的時間節點,嶗山區的“工業上樓”正從“空間創新”向“生態創新”邁進。據嶗山區產業規劃,未來三年將重點打造3-5個“產業上樓”標桿園區,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在垂直空間內深度融合。例如,規劃中的虛擬現實產業園將整合研發、測試、展示等環節,形成“樓上研發、樓下中試、周邊配套”的全鏈條生態。
挑戰依然存在,如何進一步降低企業上樓成本?怎樣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樓層間的協同生產?嶗山區給出的答案是:構建“工業上樓”數字平臺,整合物流、能源、安防等數據,為企業提供智慧化管理解決方案。這種從“物理集聚”到“數字互聯”的升級,或許正是“工業上樓”走向“產業上樓”的關鍵一躍。有業內人士期待,隨著政策體系持續完善、專業載體加速建設,嶗山區能夠推動更多類型、更大體量的優質產業項目安心“上樓”,真正釋放垂直空間的巨大潛能。
嶗山區“工業上樓”的實踐,是對土地資源緊約束下產業發展路徑的深度探索,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經驗借鑒。當夕陽掠過嶗山區各個產業園,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垂直產業社區”,不僅是嶗山區產業突圍的縮影,更昭示著一個新趨勢:在土地資源有限的都市核心區,唯有向天空要空間、以創新破困局,才能讓產業在立體維度上實現真正的“向上生長”。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黃元暉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