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見綠,移步賞花。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村民趙素梅家門前的雜物堆悄然“變身”:竹籬笆圈起生機盎然的小菜園,廢舊輪胎被繪上卡通圖案,化身趣味花壇。“沒花多少錢,村子卻像換了新衣裳!”她的贊嘆,道出了街道以“小投入”精雕細琢人居環境的大智慧。

變廢為寶,點“靚”方寸之地
一支畫筆、幾只舊輪胎,成本幾近于零,卻讓石河頭村的尋常巷陌煥發童趣生機。村民巧手繪制哆啦A夢、蠟筆小新,將廢棄輪胎疊放成創意花壇,種上月季、多肉等易活植物,昔日衛生死角蝶變為吸睛的“網紅微花園”。在紀家店子村,泡沫紙箱、破瓦罐經過巧妙改造,成為房前屋后“微菜園”的別致容器……
張家樓街道摒棄“大拆大建”,緊扣“低投入、精管護、高品質”理念,將目光精準投向村莊閑置的邊角地、廢棄地。通過發動村民就地取材、自主創意,用極低成本激活“五微地塊”(微花園、微菜園、微果園、微公園、微場院),實現了“垃圾堆”變“景觀帶”“荒蕪地”成“幸福園”的華麗轉身。

長效機制,激發內生動力
“花小錢”能否“辦久事”?松山村的“微心愿認領微地塊”模式給出了有力答案。村民主動認領門前屋后地塊,自主設計、精心管護。村里定期評選“最美地塊”,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此舉既省下了專業養護費用,更深度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自己的花園自己打理,比政府包辦更用心!”村黨委書記徐炳霞深有感觸。
街道同步創新“全域物管”機制,整合各村人力物力,統籌管理道路、河道、綠化等公共空間,有效破解了“多頭管、無人護”的難題。63處“共享微場院”由村民共管,農機具集中存放,綠植圍欄巧妙遮擋,一舉根治了困擾多年的“柴草堆”亂象,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顏值生金,賦能鄉村產業
微地塊的“顏值”正悄然轉化為“經濟”價值。石河頭村將“微果園”嵌入農文旅產業鏈,櫻桃、杏樹環繞特色民宿,形成“住民宿、賞花園、品鮮果”的沉浸式體驗鏈,今年以來吸引游客2萬余人次,帶動餐飲、住宿、農品銷售等突破8萬元;王家洼子村借力“微公園”打造垂釣區、農園體驗區,“一站式休閑目的地”雛形初顯;有機果蔬集市、地瓜認養等新業態,也從“五微”的土壤中蓬勃生長。

截至目前,張家樓街道以小投入建成“一村一品”微花園300余處、微菜園210處、微果園80處、微公園27處。一條14公里長的景觀道路,宛如絲帶串聯起畫美達尼青島市鄉村振興片區的37處網紅打卡點,“周末近郊游、首選張家樓”的品牌日益響亮。
北寨村百年古銀杏樹下,百日菊絢爛綻放,與滄桑古樹相映成趣;苑莊河畔,繽紛花簇沿漫道蜿蜒流淌,溪聲鳥鳴相伴入耳……這場始于村民家門前的“微更新”,正以星火燎原之勢,重塑著張家樓全域的美麗肌理。
小投入絕非低標準,而是以巧勁“繡”出高品質。未來,張家樓街道將持續深耕“微整治、精提升”路徑,讓“推窗見景、四季有花”的“品質樓里”美好愿景,在每一寸土地上生動綻放,繪就鄉村振興的精致畫卷。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