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幕籠罩青島,太平山中央公園被華彩燈火瞬間點亮,一場如夢似幻的光影之約在2025年“青島之夏”藝術燈會中絢爛開場。自7月18日啟幕以來,這場燈會不僅成為青島夏夜最耀眼的存在,更以40年的深厚底蘊和全新的創新姿態,成功晉升為現象級文旅IP。

記憶回溯:城市的光影舊夢
青島中山公園的夏夜燈會,承載著幾代青島人的溫暖回憶。1979年,首屆燈會在眾人期待中亮相,此后近30年里,它像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鑲嵌在青島的夏日時光里。那些年,燈會上形態各異的燈組、熱鬧非凡的人群,還有空氣中彌漫的歡聲笑語,都化作了青島人記憶深處最溫馨的片段,成為這座城市獨特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寄托。
科技與文化交融:現代光影盛宴
闊別17年,2025年的“青島之夏”藝術燈會華麗回歸,這一次,它帶著滿滿的誠意與驚喜,以全新的面貌驚艷世人。
此次燈會首創“晝觀林相·夜賞光影”雙模式系統,借助動態光影投影、呼吸式變光裝置及柔性LED交互技術,讓光影與自然肌理實現實時交互。當白天踏入公園,蔥郁林相映入眼簾;夜幕降臨時,燈光與樹木完美融合,營造出神秘而迷人的氛圍。
在燈組設計上,燈會將青島海洋文化、自貢彩燈技藝及現代光影技術深度融合。長達40米的“青島風情線”燈組,通過動態光影投影,把青島標志性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以流動光影的形式展現,重塑青島的山海韻律。30米巨型“嶗韻流光”燈組,則精準描摹嶗山花崗巖的紋理、色彩和形態,與現代燈光技術結合,打造出極具層次感與視覺沖擊力的夜間奇觀。8米高的“海的女兒”,用柔性LED模擬海浪柔波,眨眼間滿是靈動;12米高的“機甲悟空”,將機械骨骼結構與非遺自貢彩燈技藝創新結合,通過內置智能控制系統,帶來最高動態的視覺體驗,經典在光影中重生。
整個燈會共設置6大主題區域,61組燈組,從適合親子打卡、有著熱門機甲悟空燈組的“芳蹤巡·花韻島城”,到成為外地游客了解青島窗口、展現前海村歷史和棧橋月夜等城市風貌的“島城帆·潮燈匯岸”,再到以詩詞文脈訴說青島歲月底蘊、深受老年人喜愛的“詩韻間·瓊樓玉闕”,每個區域都特色鮮明,滿足全齡段游客需求。
沉浸式體驗:人人都是主角
本屆燈會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靜態觀賞,而是通過豐富的參與性活動,讓游客成為場景主角。國際動漫巡游中,coser們與游客熱情互動;古風漢服巡游里,身著華服的人們穿梭在燈組間,宛如穿越千年;AR尋寶、燈謎擂臺等互動游戲,讓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百姓大舞臺”和“百姓T臺秀場”的開放,為市民提供了展示才藝的平臺。從精彩的歌舞表演到獨特的曲藝展示,市民們在這里盡情綻放光彩,增強了參與感與歸屬感。
此外,50個“公園+美食文創”市集攤位,匯聚了青島特色小吃和各類文創產品,讓游客在賞燈之余,還能一站式滿足味蕾和購物需求。而免票與低票價政策覆蓋兒童、學生、軍人、長者等群體,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性,讓這場文化盛宴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流量變現:驅動城市發展
“青島之夏”藝術燈會的火爆出圈,帶來的不僅是文化層面的影響力,更是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截至8月1日,短短兩周,燈會吸引20萬人次“追光而來”,太平山中央公園游客量同比增長17%,接近百萬人次;櫻花大道市集及周邊消費近千萬元。新華網、人民網等央媒密集聚焦,燈會相關話題在抖音、快手等平臺互動量超千萬人次。
從直接經濟效益來看,門票銷售、特色市集、主題文創等項目直接拉動多元消費;從輻射效應來看,活動全面激活周邊商圈、景點、酒店、餐飲、交通等關聯產業。網約車司機接單量激增,“看完燈會去啤酒節”成為新的游玩動線,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的全鏈條消費拉動。
作為青島夏季節慶布局的重要一環,燈會銜接青島國際啤酒節,延伸至中秋、國慶假日經濟,共同構建“青島之夏”旅游IP矩陣。主辦方還聯合眾多景區景點,策劃“燈會+”游玩產品,推動“流量”向“留量”轉化,為青島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注入強大動力。
2025年“青島之夏”藝術燈會,以40年的深厚積淀為根基,以創新為驅動,不僅點亮了青島的夏夜,更成為傳承城市文化、拉動經濟發展、塑造城市形象的現象級文旅IP。它用璀璨燈火照亮城市發展之路,也讓人們對青島的未來充滿更多期待。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張碧琪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