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和鄉村振興決策部署,一場金融與氣象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在青島正式啟動。日前,在青島市氣象局、中國農業銀行青島市分行、青島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青島市農業農村局、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青島市園林和林業局、青島市工商聯、青島市農擔公司等八部門共同推動下,全國首創的“琴島·氣象貸”信貸產品成功落地。
據悉,該產品通過將氣象數據全面納入涉農主體信用評價體系,首次實現“天時”變“信貸”,精準支持氣候友好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為綠色金融助力鄉村振興開辟了新路徑、注入了新動能。

首單落地即獲多方響應,多區推廣迅速啟動
“琴島·氣象貸”是金融服務與氣象數據深度融合的創新舉措。該產品依托《青島市氣候友好型涉農經營主體評價規范(試行)》,首次將多維氣象數據納入涉農主體信用評價體系,推動金融資源更精準投向氣候友好、綠色低碳的農業經營主體。
青島市氣象局聯合農業銀行青島市分行等部門,率先在即墨區開展試點,深入種養殖企業、專業合作社等進行實地調研,精準對接融資需求與氣象服務,確保產品設計科學、投放高效。
在即墨試點成效顯著的基礎上,城陽、黃島、膠州、萊西、平度等區市迅速跟進推廣,形成良好示范效應。在產品發布會上,八家企業及農戶代表獲得首批授信,總額6000余萬元,覆蓋海洋牧場、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農業等多個綠色領域,標志著“琴島·氣象貸”進入全面落地階段。
青島市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薛允傳表示:“隨著氣象預報預警能力不斷提升,氣象部門已具備為金融信貸提供科學、客觀風險評估的能力。”下一步,青島市氣象局將重點推進三方面工作,完善氣候友好型評價體系、強化全鏈條氣象服務保障、拓展海洋經濟與生態旅游等更多應用場景,持續深化“氣象×金融”服務新模式。

創新融合理念,氣象數據成授信新依據
“琴島·氣象貸”將氣象風險評估、氣候適宜性、大氣自凈能力、安全生產氣象保障、保險風險覆蓋、低碳措施等多項指標納入銀行授信模型,根據不同經營類型實施差異化評估。這一創新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將氣象因子、氣候條件、災害防御、碳減排措施等納入信貸評價體系,成為涉農主體增信的重要依據,是“氣象+金融”助力綠色低碳轉型、推動避災減損與降碳增效的重大創新。
“琴島”系列信貸產品是農業銀行與政府部門聯合推出的服務鄉村振興專項金融工具,曾獲青島市金融創新一等獎和山東省“好品金融”獎。中國農業銀行青島市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段瑩介紹,“此前已推出‘托管貸’‘種子貸’‘民宿貸’等11款子產品,累計投放超100億元,服務企業超1000家,惠及農戶5萬余戶。”
段瑩表示,青島農行將繼續與政府部門協同加大“琴島·氣象貸”推廣力度,力爭到2026年末實現貸款投放10億元,進一步強化對鄉村振興與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
金融服務“三農”,涉農貸款規模達410億元
作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國家隊、主力軍,青島農行始終堅持服務鄉村振興主責主業,積極探索金融服務與鄉村治理融合互促機制。2022年以來,青島農行與青島市農業農村局等政府部門連續四年合辦“農行杯”農村經營管理職業技能競賽,并安排轄內各經營行與區市農業農村局聯合組隊參賽,有效擴大了惠農便民政策及惠農金融產品覆蓋面。同時,雙方聯合選派優秀年輕干部赴鄉村振興一線掛職交流,充分發揮金融專業優勢,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提速。
農業銀行因農而生、伴農成長。長期以來,青島農行圍繞打造服務鄉村振興領軍銀行和服務實體經濟主力銀行的工作目標,堅守主責主業,深入落實市委、市政府各項工作部署,將金融服務與青島市經濟發展緊密融合,連續多年在全市服務鄉村振興和實體經濟監管考評中獲“優秀”等級。截至今年7月末,各項存款達到2828億元,各項貸款達到2726億元,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其中,涉農貸款規模達到410億元,農戶貸款余額近100億元,三年增加5倍,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國家隊、主力軍作用愈加凸顯。
“琴島·氣象貸”的創新實踐,不僅是一次金融產品的突破,更是青島在探索“氣象賦能金融、金融潤澤產業”可持續發展新模式上的創新實踐,其為“氣象×金融”工作提供了“青島方案”。青島將以此為契機,持續深化“氣象×金融”創新機制,拓展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在藍色海洋經濟、綠色生態農業等更多領域的應用場景,構建起一個更具韌性、更可持續的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體系。
通過政銀企多方協同,青島正奮力書寫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嶄新篇章,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青島方案”,讓金融活水更好地滋養綠水青山,共創氣候友好型未來。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李雯 通訊員 鮑文婷 羅增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