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送你一朵小紅花》《當我飛奔向你》等影視作品中熱映,青島的山海城巷也在這些影視作品中被觀眾熟知。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電影之都”稱號的城市,正從“影視取景地”向“文旅目的地”加速蛻變。
從“銀幕背景”到“沉浸體驗”:青島的影視文旅蝶變
在東方影都附近的咖啡館里,游客不僅能品嘗《怪談》系列特調飲品,還能與電影角色模型互動,這種“影視IP+場景消費”的模式,正是青島破局的關鍵。自2025年“跟著電影去旅游”七大主題線路發布以來,“光影山海·詩意畫卷”“未來鏡像·科幻奇妙”等路線串聯起嶗山環海公路、東方影都產業園等50余處取景地,形成“一劇一景一體驗”的文旅閉環。
這種轉變源于青島對影視資源的深度開發。太平山索道標注《送你一朵小紅花》同款機位,即墨古城憑電影票根享門票優惠,嶗山風景區推出《嶗山道士之穿墻術》實景戲劇……這些舉措讓靜態的取景地變成可觸摸、可參與的文旅產品。更值得關注的是,東方影都與《蛟龍行動》合作打造的國防主題文旅研學基地,將影視工業場景與研學功能結合,實現從“流量”到“留量”的轉化。
從“單點爆發”到“全鏈共生”:破解同質化困局
面對西安、橫店等城市的競爭,青島選擇以差異化突圍。藏馬山“北方微短劇影視基地”的崛起便是例證:2024年接待劇組200余個,拍攝90部微短劇,涵蓋出海劇、紅色劇等題材,其中《大過節的》抖音播放量突破3億,帶動周邊民宿預訂量增長120%。這種“微短劇+文旅”模式,既規避了與橫店的正面競爭,又填補了青島在腰部內容領域的空白。
青島的優勢還體現在全產業鏈支撐上。東方影都擁有40個國際標準攝影棚、32個置景車間,以及虛擬拍攝、動作捕捉等尖端技術,吸引《流浪地球》《封神》等大片在此落地,累計票房超300億元。產業鏈的完善帶來“滾雪球效應”:物理特效公司希娜魔夫跟隨《流浪地球》落戶青島,如今已發展成涵蓋道具制作、影視服務的集團企業;服裝、置景等配套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一個劇組帶動一個產業”的生態。
從“流量思維”到“長效運營”:構建可持續發展模式
短期熱度需靠長期運營支撐。2025年出臺的《青島市支持電影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明確提出,對開發電影文旅項目的企業最高給予800萬元扶持,鼓勵《封神》《流浪地球3》等IP轉化為文旅消費場景。這種政策引導下,三江里民宿推出《快樂再出發》同款客房,八大關手作店將影視臺詞融入文創,實現“IP變現”。
在國際經驗借鑒上,青島也有新嘗試。借鑒日本北海道“影視+在地文化”模式,青島將里院建筑、啤酒文化與影視IP結合,如靈山衛街道的“影視啤酒街”,通過《流浪地球》道具展示、非遺體驗等設計,讓游客在喝啤酒、擼烤串的同時感受電影魅力。這種“輕資產、重體驗”的策略,有效降低了對硬件設施的依賴。
從“城市景觀”到“情感共鳴”:打造精神文化地標
影視取景地的終極競爭力,在于能否成為觀眾的“情感投射地”。金口三路的“大貓”樓梯因《抓娃娃》走紅后,周邊小店推出“電影同款”文創,游客在拍照打卡時,實則是在重溫劇中的青春記憶。這種情感鏈接,正是青島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核心優勢。
更深遠的影響來自文化認同的構建。當《你比星光美麗》中的游艇會、《當我飛奔向你》中的璇景祥蔬菜水果店成為游客必訪地,青島不再是地理坐標,而是承載著觀眾情感的“精神故鄉”。正如清華大學教授崔保國所言:“青島應成為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電影聚集地。”這種定位,正是青島從“影視城市”邁向“電影之都”的關鍵。
實現持續“吸睛”,青島還需這三步
要實現持續“吸睛”,青島仍需突破瓶頸:一是強化IP深度開發,避免“道具展示”式的淺層融合;二是優化基礎設施,如靈山衛街道因游客激增導致的停車難、垃圾分類滯后等問題亟待解決;三是深化國際合作,利用東方影都的出海劇拍攝優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影視文旅品牌。
當棧橋的海鷗掠過《送你一朵小紅花》的鏡頭,當嶗山的云霧繚繞《嶗山道士》的傳說,青島正以光影為筆,在山海之間書寫“影視+文旅”的新篇章。這場從“繁花”到“常春藤”的蛻變,不僅關乎城市形象的提升,更關乎如何讓文化資源真正成為滋養城市發展的活水。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張碧琪
責任編輯:崔現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