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青島大學經濟學院了解到,該院以“破界—重構—賦能”為主線,從培養邏輯革新、數字能力淬煉、成果轉化閉環三大維度深化改革,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經濟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新生態,突破了“理論懸浮于實踐”“學科壁壘固化”的傳統培養困局。
據了解,近五年,青島大學經濟學院527名博碩士畢業生中,86%實現“專業能力—崗位需求”精準匹配,35人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經濟》《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等頂尖期刊發表論文。
培養邏輯革新:從“單一輸出”到“動態成長”
傳統經濟學培養常陷入“標準化生產”誤區,青島大學經濟學院則通過分層賦能機制與個性化成長路徑,讓每個學生都找到“學術深耕”與“應用突圍”的最優解。
據介紹,青島大學經濟學院在“學術導師+行業導師+技術導師”金三角基礎上,創新“雙導師動態綁定”機制:學術導師側重方法論訓練(如計量建模、網絡分析),行業導師提供真實場景命題(如某券商導師帶領學生開展“綠色債券定價偏差實證研究”),技術導師則根據課題需求嵌入Python量化分析或AI文本挖掘工具。2022屆博士生華玉飛在研究“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及其對宏觀經濟價格的影響”時,通過三位導師協同,融合企業調研、數據爬取以及機器學習算法應用,成果被《世界經濟》《管理科學學報》等權威期刊錄用。
針對研究生差異化需求,青島大學經濟學院設定學術型(30%)與應用型(70%)培養路徑。首先,對學術型而言,開設“論文工作坊”,采用“校內評估+同行評審+權威期刊編輯反饋”三階訓練。對應用型而言,推行“項目制成果”,學生完成企業委托課題或獲得國家級競賽獎項,可替代論文發表要求,并據此為這類研究生做好實習和就業的初步規劃。
數字能力淬煉:構建“工具—場景—創新”三維能力鏈
面對數字經濟對經濟學人才的全新要求,青島大學經濟學院跳出“工具碎片化教學”困境,打造全周期數字素養培養體系,讓“經濟學思維+數字工具”成為學生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青島大學經濟學院依托“實時交易模擬系統”“經濟網絡分析實驗室”“數字金融實驗室”等,構建“數據—模型—決策”閉環訓練體系。在微觀層面,研究生可通過Wind等數據庫開展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預警模型設計等專項化的實操訓練。在宏觀層面,運用“宏觀經濟數字化模擬平臺”模擬宏觀經濟政策對價格體系與產業環境的沖擊效應。
同時,該院將大語言模型(LLMs)、區塊鏈等技術嵌入教學全流程。
成果轉化閉環:打通“學術—政策—產業”價值鏈路
另據了解,青島大學經濟學院以“問題導向”破解“科研空轉”,構建“課題孵化—成果落地—反饋迭代”全鏈條轉化機制,讓學術研究真正服務社會需求。
設立“政策研究工作坊”,聚焦地方經濟痛點。2023年,兩個研究生團隊完成的政府和企業委托項目,如“青島市‘十四五’人口發展規劃”,為地方產業、人口、經濟的協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啟示。
與海爾集團、青島啤酒、青島銀行等眾多知名企業共建“研究生實習實踐基地”,學生在實習中深度介入實踐性工作。
從“人才輸出”到“標準輸出”的“青大經驗”
據了解,青島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培養改革已形成可復制的“青大經驗”。從人才質量看,博士研究生一次就業率達100%,碩士研究生達91.6%。碩士生中有近20%繼續選擇攻讀名校博士,30%以上的研究生進入金融機構。這為兄弟院校提供了就業競爭力和就業去向的有益借鑒。從模式輻射看,“三方驅動、四面融合、五域協同”的研究生創新培養體系,被5所高校采用,“宏觀政策模擬平臺”服務省內外7所院校。從社會評價看,最新一輪教育部學科評估,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取得了優異的成果;而眾多用人單位也對本院畢業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呂學梁表示,未來將持續以“三方驅動、四面融合、五域協同”為抓手,努力培養“理論與實踐俱佳”“能力與視野更廣”的復合型人才,為中國新文科研究生的教育改革貢獻“青大智慧”。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張海杰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