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巷子里,2010年的冬夜格外冷。王琴抱著剛確診“中重度孤獨癥”的兩歲女兒,看著兩旁亮起的萬家燈火,眼淚砸在孩子衣襟上——曾經的專業英語翻譯、熱愛奔跑的姑娘,此刻覺得人生的奔頭全碎了。

女兒的異常早在半年前就藏不?。翰徽f話,不看玩具,唯獨癡迷一塊紗布圍嘴反復摳孔;整夜隔兩小時哭醒,最嚴重時連續三個月不肯睡覺,只能由她和丈夫輪流開車載著孩子在市區與郊區往返,才能讓孩子在車上瞇片刻;四五歲時還要整夜抱著睡,丈夫的腰就此落下毛病,而孩子一度拒絕正常食物,靠灌進吸管瓶的肉菜糊維持了一年半生計。

辭職、閉門、求醫,王琴把自己活成了“邊緣人”。絕望里,她遇見兩位同樣深陷困境的媽媽——三個女人湊錢租下100多平方米的小屋,請來老師,翻著國外論文摸索康復方法,用最笨拙的方式開啟“自救”。有人交不起學費,就輪流做飯抵賬;孩子半年不開口,她們就把訓練拆成游戲,一節課掰成十步練。
越來越多家長帶著孩子找上門,2010年底,“青島牽牽手自閉癥康復中心”正式注冊成立。從最初6個孩子到如今近8000平方米教學面積,從半年等一句“媽媽”到多數孩子一個月即可開口,15年間,這里送走了6000余名孤獨癥患兒,不少孩子順利回歸普通校園。王琴也等到了屬于自己的光:女兒十歲后漸漸開口說話,全家終于能一起吃飯、旅行,那些曾不敢想的日常,成了最珍貴的禮物。
可新的焦慮又悄悄爬上心頭。女兒青春期后出現癲癇發作,王琴年過四十便反復追問自己:“若有一天我們走了,她連24小時都撐不下去怎么辦?”為了尋找答案,她兩次遠赴國外,在孤獨癥康養社區里看到了希望——17個家庭聯合建屋,患者們一起做烘焙、洗車、逛超市,68歲的重度孤獨癥老人活得平靜又快樂。
回國后,她租下別墅嘗試集體照料,雖因條件不成熟暫告段落,卻從未放棄。2023年,牽牽手與同行機構共建大齡部,近50名學員在這里運營洗車店、花店和快遞驛站,22歲的大孩子貼完快遞單拿到工資時,笑得比老板還燦爛。而現在,王琴又推開了一扇新的門:她發起公益行動,面向社會招募100名小齡與大齡孤獨癥患者,提供免費五天康復體驗。

“以前搜孤獨癥,滿屏都是‘90%需終身照料’的絕望;現在我們知道,三歲前系統干預,多數孩子能回歸正常生活?!蓖跚僬驹跔繝渴值淖呃壤铮粗⒆觽冊诟薪y室里奔跑的身影,身后的墻面上貼滿了學員的繪畫作品。15年前的自救小屋,如今成了“星星的港灣”;而她發起的100個家庭幫扶計劃,正在為更多人點亮前路。
那些深夜里的眼淚、方向盤上的疲憊、教室里的歡呼,最終都化作了最溫柔的回音——所謂公益,從來不是孤軍奮戰,而是一個人的光,照亮一群人的路。

若你想了解100個家庭幫扶計劃詳情,或為孤獨癥群體提供支持,可關注“青島牽牽手自閉癥康復中心”官方渠道。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曹鵬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