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至15日,青島出版集團小記者開展為期兩天的曲阜研學活動,此次研學以“拜圣賢習千年古禮,沐儒風做謙謙君子”為主題,沉浸式感受儒家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抵達曲阜后,小記者首站探訪尼山圣境:在山清水秀間仰望72米高的孔子像,沿“天命大道”260級臺階感悟思想傳承,于孔子大學堂觸摸“仁義禮智信”的精神內核;《金聲玉振》大型禮樂盛典以四季與人生九階為線索,借詩樂舞與現代科技融合,再現孔子生平與儒學內涵,讓人仿若穿越至百家爭鳴時代。夜幕降臨,巨型孔子像前的無人機表演與圣水湖畔的燈光煙火秀交相輝映,在震撼中展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共鳴。
次日,研學之旅繼續深入:孔廟內,金聲玉振坊、欞星門、大成殿與參天古柏,共同訴說著儒家文化的千年脈絡;孔府的九進院落、威嚴的大堂、有御匾的二堂及雅致的后花園,讓人從家族生活中感知儒家的禮儀溫度;孔子博物館內,《大哉孔子》展通過文物、場景與多媒體,從戰國黃玉馬到三圣像,全方位追溯孔子生平與儒家思想的源流。
兩天的行程中,小記者從自然景致到人文建筑,從禮樂演出到文物展陳,既汲取了知識,更是一場心靈的浸潤,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心中悄然扎根。
漫步孔子大學堂:解碼儒家文化密碼
8月14日清晨,小記者懷著期待登上開往曲阜的大巴,車廂內歡聲笑語不斷。抵達后用過午餐,大家在導游孔燕老師的帶領下,直奔尼山圣境,開啟這場意義非凡的文化探尋。
孔老師先為小記者介紹了孔子:“孔子誕生于春秋魯國(今山東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仁’和‘禮’是其學說核心,他為人善良、心懷悲憫,待人真誠寬厚。”生動的講解點燃了小記者的探索興趣,大家聽得入神,不時有人提問互動。
尼山圣境文化氛圍濃厚,72米高的世界最大孔子像背山面湖而立,72米象征72賢徒,基座18米、總高90米彰顯崇高地位。“天命大道”260級臺階,寓意孔子思想傳承近2600年。孔子像兩掌疊放、掌心朝內,顯得謙遜有禮,15度傾斜設計讓觀者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覺其目光在與之交流。
踏入孔子大學堂,退臺式形制大氣磅礴,“拙樸、自然”的風格融合儒家智慧與現代藝術。大廳穹頂如浩瀚星空,兩旁壁畫生動再現孔子講學、周游列國等場景,人物神態細致入微。小記者湊近觀察,孔老師在旁講解畫中故事背景,幫助大家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
轉過回廊,七十二賢廊的雕像栩栩如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仍潛心向學,子貢憑辯才縱橫捭闔。文字介紹詳述了每位賢人的生平,小記者認真閱讀,仿佛與古人心靈對話。
“仁、義、禮、智、信”主題廳最具吸引力。“仁”廳內,孔子講學雕像莊重矗立,小記者模仿弟子圍坐其旁,孔老師解釋:“‘仁’是儒家核心,指人與人應相互關愛和包容。”“禮”廳中,《儒家禮樂圖》壁畫展現啟蒙禮、拜師禮等場景,孔老師介紹啟蒙禮構圖:“從自然到社會再到個人,體現成長過程,小孩從畫字到蒙學,再到‘詩言志’做文章。”小記者還跟著屏幕學習拱手禮,親身體驗傳統禮儀。
最后,小記者參與誦讀《論語》活動。在安靜的氛圍中,他們執毛筆一筆一畫地書寫經典,于墨香中感受傳統文化底蘊,仿若與千年前的孔子跨越時空對話。
觀《金聲玉振》:品味儒家文化之韻
在尼山圣境的大學堂內,小記者迎來了一場令人難以忘懷的視聽盛宴——《金聲玉振》大型禮樂盛典演出。“金聲”指古代鐘鳴,“玉振”指古代磬響,孟子曾以“金聲而玉振之”贊譽孔子的文化貢獻。
演出以中華禮樂文化為主旋律,以四季更迭與人生九大階段儀式為軸線,生動展現孔子生平、儒學內涵及創立背景。《太荒之始》篇章鋪墊孔子誕生前的文化沉淀;《啟蒙開智》篇章呈現孩童私塾求學畫面,讓小記者看到幼年孔子對知識的渴望;《少年授讀》中,少年孔子在簡陋環境下手不釋卷,盡顯對知識的執著。

隨著演出推進,《君子加冠》儀式肅穆,成年孔子頭戴冠冕、身著華服,眼神堅定,完成從少年到成年的嬗變,開啟社會責任新征程;《大婚儀典》以喜慶紅色渲染舞臺,孔子與妻子相敬如賓,展現其生活溫情面;《習禮修德》環節,孔子帶領弟子研習禮儀,傳遞儒家對禮儀修養的重視。
《齊家治世》篇章里,孔子以智慧與仁愛為家庭、社會出謀劃策,試圖構建和諧有序世界,話語似穿越時空;《榮歸故里》時,年邁孔子歷經周游列國風雨,仍帶著學識與感悟返鄉傳播思想;最終的《圣賢大成》篇章,孔子思想如璀璨星辰,照亮歷史長河。整場演出將詩樂舞與現代舞臺裝置、大型機械、全息影像等相融合,讓人沉浸其中,深刻理解儒家文化的魅力。
探秘尼山夜景:共賞視聽文化盛宴
夜幕下的尼山圣境褪去了白日的喧囂,在燈光的暈染下呈現出一幅古樸神秘的畫卷,一場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視聽盛宴即將開啟。
小記者首先來到巨型孔子雕像前,夜色中雕像更顯莊嚴肅穆,深邃的目光似穿越千年,凝視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周身散發令人敬仰的氣息。雕像前的青石甬道寬闊漫長,兩側數百個臺階依次排列,臺階旁燈光五彩斑斕、如夢如幻。隨后,數百架背負暖黃色孔明燈的無人機緩緩升空,似靈動的螢火蟲,帶著祈愿與夢幻飛向夜空。

精彩的無人機表演。
緊接著,無人機以夜空為畫布變換造型:眨眼間變成立體心形,轉瞬組成“尼山”二字,隨后化作振翅高飛的鳳凰,五彩燈光模擬出絢麗羽毛,鳳凰在夜空中起舞,祥瑞之氣撲面而來,引得小記者驚嘆不已,紛紛舉起相機記錄下這精彩的瞬間。
隨后,小記者前往圣水湖畔。此時湖畔已聚集了眾多游客,共同期待接下來的燈光秀與煙火秀。音樂響起,湖水中央的噴泉隨節奏舞動,水柱沖天而起,在燈光映照下變幻色彩;巨大水幕上,全息投影將《論語》經典語句、孔子的故事一一呈現,畫面與音樂、噴泉相呼應,營造出如夢如幻的氛圍,讓小記者仿佛置身于歷史長河,與先哲們進行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正當眾人沉浸其中時,“咻——”的巨響打破平靜,一束煙花直沖云霄,將尼山圣境映照得恍若白晝。隨后,五彩煙花接連升空綻放:有的如牡丹盛開,花瓣舒展嬌艷;有的似流星劃過,拖著長尾轉瞬即逝;有的像瀑布傾瀉,流光溢彩。煙花與燈光秀完美融合,煙火照亮水幕畫面,燈光為煙花增添靈動和夢幻,將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
探尋孔廟古韻:觸摸千年儒家文化脈絡
次日清晨,小記者來到了曲阜孔廟,在講解員孔慶波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探尋之旅。作為祭祀孔子、象征儒家文化的圣地,孔廟占地約14萬平方米,規模宏大。這里擁有466間殿堂閣廡、54座門坊、17座碑亭,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中國三大古建筑群。紅墻黃瓦、飛檐斗拱間,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歲月的沉淀和歷史的厚重。
沿青石路前行,首見明嘉靖十七年建造的“金聲玉振坊”,三間四柱沖天式的造型莊重古樸,柱頂獨角獸圓雕栩栩如生,坊上云龍圖案精美。孔老師講解,“金聲玉振”源自《孟子·萬章下》,喻指孔子思想集古圣賢之大成,如金鐘發聲、玉磬收韻般完美。
穿過此坊,便是欞星門。同樣為三間四柱沖天式,門坊上二龍戲珠、云鶴等雕刻精致,正中圓雕火焰寶珠奪目。孔老師介紹,欞星門象征孔子如能培育人才的天樞星般卓越。
奎文閣作為孔廟主體建筑,原是宋天禧二年始建的藏書樓,金代明昌二年重修更名。全木質結構的它,三層飛檐搭配四重斗拱,歷經數百年風雨與多次地震仍堅固如初,盡顯古代建筑智慧。
步入大成門,便到了孔廟核心建筑——大成殿。作為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這座全廟最高建筑氣勢恢宏,重檐九脊的黃瓦歇山頂搭配“金龍和璽”彩繪,格外壯觀。回廊28根雕龍石柱堪稱一絕,每柱雙龍騰躍,神態各異,祥云環繞間盡顯靈動。殿內孔子塑像威嚴端坐,小記者仰望時,仿佛望見當年孔子講學、弟子聆聽的場景。
中軸線旁,參天古柏靜靜矗立,似歲月的守護者,見證著學子對儒家文化的傳承與敬仰。參觀尾聲,小記者在孔廟前合影,他們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走進孔府:領略儒家府邸的深厚底蘊
離開孔廟后,小記者滿懷期待地走進相鄰的孔府。大門前,藍底金字匾額熠熠生輝,“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的對聯,盡顯孔府的顯赫地位。老師介紹,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兩千多年來儒家文化成為中國正統文化的核心,還遠播東亞、東南亞。孔府又稱衍圣公府,是孔子世襲衍圣公后代的居所,曾是傳承儒家思想的圣地。小記者專注聆聽,飛速記錄著重要的知識點,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孔府占地7.4公頃,480間古建筑呈前后九進院落,分中、東、西三路。小記者先到中路大堂,這里是衍圣公舉行儀式、接圣旨、見官員、處理事務的場所。仰望匾額與儀仗,小記者不禁想象著當年衍圣公在此處理事務時的莊重場景,對古代禮儀和孔府的重要地位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穿過通廊來到二堂,其建筑風格與大堂相似,卻多了幾分文雅。室內懸掛著清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的題匾,彰顯對孔府主人的贊譽。
內宅是孔府主人及家眷的起居地,建筑精致典雅,布局緊湊。最后抵達的后花園,宛如世外桃源:假山怪石林立,池塘碧波蕩漾,花草樹木繁茂。沿小徑漫步,仿佛置身山水畫卷。此次孔府之行,讓小記者既領略了古建筑的風貌,又深入了解儒家文化在家族傳承、禮儀制度等方面的豐富內涵。
參觀孔子博物館:叩訪儒家文化寶庫
下午,小記者走進孔子博物館。這座由吳良鏞院士設計的博物館占地17.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于2013年初動工,2019年9月6日正式開館,館藏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傳遞著儒家文化的獨特魅力。
館內設有《大哉孔子》和《孔府舊藏文物珍品展》兩大基本陳列,吸引著小記者的目光。《大哉孔子》從孔子的時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與中華文明及世界文明的關聯五個方面,全方位呈現了孔子的偉大形象和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
在“孔子的一生”展區,借助文物、場景復原和多媒體,孔子的人生歷程生動呈現:少年立志苦學,青年游周適齊求學,壯年出仕謀政,周游列國堅守理想,晚年歸魯興學纂訂六經。“孔子一生坎坷卻始終堅持理想,太令人敬佩了!”一位小記者感慨道。
“孔子的智慧”展廳里,小記者深入了解到孔子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范、以中庸為方法的思想體系。展廳內“商周十供”、戰國黃玉馬、三圣像等珍貴文物,以及大量古籍,訴說著儒家文化的源遠流長。

在孔子博物館,小記者觀看戰國黃玉馬。
戰國圓雕黃玉馬是展廳的明星文物,通長4.5厘米、寬1.8厘米、通高5.7厘米,黃玉質地晶瑩溫潤,帶褐色沁斑,1978年出土于曲阜魯國故城遺址。馬呈站立姿態,昂首挺胸立于方座之上。因戰國圓雕玉器出土稀少,這件黃玉馬器形完整、形象生動,萌萌的模樣吸引了眾多小記者的目光。
講解“仁”的概念時,老師結合文物說:“孔子認為‘仁’包含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敬愛與親善,就像這件展現孔子講學場景的文物,體現了他對學生的關愛和教導,這便是‘仁’的一種體現。”小記者認真聆聽,不時相互討論,對儒家思想的理解愈發深刻。
此次曲阜文化之旅,在小記者心中播下了傳承儒家文化的種子。從尼山圣境仰望孔子像,到大學堂沉浸式感悟“仁義禮智信”;從《金聲玉振》演出觸摸禮樂文明,到夜幕下無人機與煙火的古今對話;從孔廟品讀千年文脈,到孔府感受家族傳承溫度,再到博物館與文物對話探尋思想根源……每一處景致、每一段講解、每一次互動,都讓儒家文化從書本文字中變得可感可觸。
小記者不僅領略了建筑的恢宏與自然的靈秀,更深刻理解了“仁”的寬厚、“禮”的莊重、“信”的珍貴。這場旅程不是終點,而是他們探索中華文化的新起點。相信帶著這份收獲,他們會以更飽滿的熱情傳承先賢智慧,讓儒家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璀璨的光芒。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