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雙節期間,萊西木偶藝術館成為文旅“新地標”。這座僅200平方米的場館,接待游客超1200人次,10場“偶藝探秘”深度觀演體驗活動場場爆滿,臨時加座率達30%。北京、西安、寧波等多地游客慕名而來,只為親身體驗這項源自西漢的山東省級非遺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姜玉濤表示,外地游客的熱情,正是政府與文旅部門十年非遺振興計劃的生動體現。

萊西木偶戲的歷史可追溯至西漢,岱墅西漢墓出土的193厘米高可活動關節木偶,將中國木偶戲歷史提前兩千多年。其杖頭木偶融合機關術與戲曲美學,明清時期形成“舉功、捻功、步功”三大核心技藝。2021年,萊西木偶戲入選山東省級非遺名錄,傳統劇目《斬黃袍》《羅成拜師》與現代創新劇目《三打白骨精》《白雪公主》構建起“古今對話”劇庫。第六代傳承人展曼曼介紹,團隊引入3D打印、紙漿翻模等技術,使木偶重量減輕40%,結合聲光電特效實現人偶同臺,《天女散花》長綢舞更驚艷國際舞臺。
在文旅融合層面,萊西木偶藝術館以全年免費開放為基礎,打造沉浸式體驗樣本。國慶期間的“偶藝探秘”活動,構建“觀演-體驗-探秘”三維模式:上午開放木偶制作工坊,游客可體驗從泥塑打坯到機關組裝的完整流程;下午和晚上安排木偶戲演出,演出后開展“三大基本功”體驗,孩子們在傳承人指導下學習核心技法;幕后探秘環節開放后臺,讓觀眾親手操作機關,感受木偶“眼隨手動”的精妙。該模式使游客單次活動平均停留時長達4.2小時。

傳承創新上,藝術館首創“非遺百課”體系,已培育50余名“小小傳承人”,并在萊西市實驗小學、青島九聯小學等學校將木偶戲納入校本課程,學生自編自導的劇目多次在省市少兒非遺大賽中獲獎。藝術團還推出“英國風味版西游記”等跨國合作劇目,吸引外國留學生參與。截至2025年,萊西木偶藝術團已開展中英文化交流、兩岸媒體團非遺實踐等110場次活動,形成“非遺研學+文創開發+國際巡演”產業化鏈條。
萊西模式為非遺傳承提供三重啟示:政府主導的“非遺百課”構建傳承梯隊,市場化運作的“周末偶劇場”等活動實現自我造血,國際巡演的“文化使團”提升品牌價值。數據顯示,65%的觀演游客會購買木偶文創產品,82%表示會向親友推薦萊西作為非遺旅游目的地。正如展曼曼所說:“我們守護的不僅是木偶技藝,更是中國人對美與智慧的永恒追求。”如今,萊西正以千年木偶戲為核心,書寫非遺活態傳承與文旅深度融合的嶄新篇章。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張碧琪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