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知識產權產業正迎來深刻轉型——版權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保護”功能,而是借助數字化技術,加速邁向“多元賦能”的新階段。在這一過程中,版權流通路徑日益便捷多元,成為推動文化傳承、產業升級與社會包容的重要力量。
在非遺領域,天津七言坊以“非遺版權的傳承與國際對話”為主題,展示了版權如何助力傳統技藝實現現代轉型。從對楊柳青年畫紋樣進行系統化版權登記,到將其融入現代設計進行IP開發,再到推動與日韓企業的跨國授權合作,版權保護貫穿始終,使非遺在保持文化本色的同時,逐步建立起國際傳播力。
四川雙寶文化則構建“IP孵化——場景轉化——媒體賦能”的三位一體模式,推動版權價值深度融入實體產業鏈。該模式以原創IP為核心完成價值奠基,通過線下門店實現從虛擬資產到實體消費的體驗轉化,并借助全域媒體矩陣擴大傳播、實現數據反哺,使版權從“紙上權益”真正升級為驅動實體消費的核心引擎。
在文旅融合方面,廣州勵豐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路演環節首發“錢學森電視劇數字資產文旅產業孵化項目”。該項目基于版權保護機制,對劇集制作中形成的高精度數字場景、角色形象等資產進行系統梳理與轉化,未來計劃與景區合作打造“錢學森主題數字體驗空間”,并同步開發數字藏品與研學產品,為“影視IP+文旅”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運營路徑。

心智互動(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則從無障礙視角切入,探索版權在文化普惠與全球化表達中的多元價值。通過版權保護機制,公司將非遺紀錄片轉化為語音交互版本,打通視障群體的文化體驗壁壘;并借助“明盲共融”設計,推動普通人與視障者共同參與非遺數字互動。此外,該公司還以版權為基礎與海外平臺展開合作,助力中國文化以本土化敘事實現全球傳播。
可以說,如今的版權產業正不斷突破傳統邊界,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中開辟“數實共生”的新空間。隨著更多創新主體通過版權交易、技術賦能與國際合作等方式加入產業生態,版權已不僅是一種法律權益,更成為推動文化產業升級與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持續注入創新動能。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佳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