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大附院神經外科栗世方教授帶領團隊,為一名復發巨大動脈瘤患者成功實施膠東半島首例動脈瘤切除+顱內-顱內動脈高流量搭橋(IC-IC bypass)手術,實現精準“拆彈”。
家住臨沂的趙先生今年45歲,一年前在外院實施了顱內動脈瘤夾閉術,近一個月來出現逐漸加重的搏動性頭痛,到當地醫院復查后提示動脈瘤復發。趙先生與家屬十分焦急,擔心這個顱內的“定時炸彈”會隨時“引爆”,于是慕名來到青大附院神經外科栗世方教授門診。栗世方教授接診后,第一時間將他收入神經外科嶗山病區并完善相關檢查。由于趙先生在CT血管造影(CTA)檢查后發生了嚴重的造影劑過敏,不能開展進一步的腦血管造影術(DSA)檢查,這也使得治療團隊無法為其實施介入治療和復合手術。
栗世方教授帶領團隊與嶗山院區放射科李志明副教授團隊對趙先生的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了詳細評估,認為該動脈瘤為發生于大腦中動脈M2段的夾層動脈瘤,直徑達25mm,通過傳統的動脈瘤夾閉手術方式難以完成血管的塑形。在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后,栗世方教授制定了腦動脈瘤切除+M2下干(載瘤動脈)與M2上干高流量搭橋的手術方案。
腦動脈高流量搭橋手術難度大、風險高,M2血管直徑僅約1.5mm,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縫合12-14針,對縫合精確度和時間有著嚴格要求,如果阻斷時間長,術后腦梗塞的發生風險會大大提高,可能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偏癱、昏迷甚至死亡等嚴重并發癥。此外,腦血管搭橋手術對術中血壓、二氧化碳分壓等各項指標同樣要求嚴格,最終由麻醉科徐永生副主任醫師為趙先生實施麻醉、神經功能檢查科邵曉軍副主任醫師進行電生理監測。術中,栗世方教授在成磊副主任醫師、馬俊偉副主任醫師的協助下,在顯微鏡下精細分離、完整顯露動脈瘤及其流入、流出的M2血管,將發自動脈瘤頂端的M2下干橫斷后,在高倍鏡下將其與M2上干進行端側吻合。手術過程順利,在ICG熒光造影和多普勒超聲檢查均證實搭橋血管暢通后,對動脈瘤進行了完整切除。術后,趙先生神志清楚,肢體活動良好,無神經功能缺失,復查顱腦CT未見顱內出血和腦梗塞,于一周后順利出院。出院前,趙先生及家屬特意送上定制的錦旗,表達對青大附院神經外科醫護團隊的感謝。
顱內-顱內(IC-IC)腦血管搭橋術被譽為第三代血管重建技術,是治療復雜腦血管病的“終極手段”。盡管該技術具有不依賴顱外血管進行供血、沒有附加損傷、供體與受體匹配度高等優點,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面臨手術部位深、空間狹小等諸多挑戰,增加了血管吻合技術的復雜性,這要求手術者具有成熟的顯微腦血管吻合技術,一旦手術失敗可能導致供體和受體血管的損壞并引發大面積腦梗塞。此次手術的成功開展,標志著青大附院神經外科在腦血管外科領域取得了新突破,科室將緊跟國內外診療前沿,以更加先進的治療理念和技術為復雜腦血管病患者帶來福音。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陳棟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