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市嶗山區,一場以“15分鐘”為半徑的民生變革正在悄然展開。通過構建覆蓋文化、醫療、消費等多維度的便民服務體系,嶗山區將公共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精準轉化為居民生活的“幸福圈”,其創新實踐為城市基層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嶗山樣本”。
精準布局:從空間規劃到生活場景的重構
張村河片區作為嶗山區城市更新的主戰場,其規劃藍圖揭示了“15分鐘生活圈”的科學邏輯。根據青島政務網披露,該片區統籌布局11個15分鐘級生活圈與27個5-10分鐘級生活圈,將青島市美術館新館、嶗山藝術中心等23處市區級公服設施納入其中,同步規劃7所初中、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及29所幼兒園。這種“教育+醫療+文化”的復合式布局,打破了傳統社區功能單一的局限。
在朱家洼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與鄰里服務中心通過“空間共享”理念,整合閱覽、興趣輔導、休閑娛樂等功能,同時配套慢行步道系統與智慧停車場,實現“步行可達、綠色出行”的宜居目標。中韓街道春光山色社區則以“為老服務”為切口,建立助老食堂并提供送餐上門服務,同步引入品牌連鎖便利店,推動社區商業從“零散化”向“集約化”轉型。
多維服務:從民生保障到品質躍升的跨越
醫療領域的“雙圈融合”成為亮點。嶗山區不僅構建起覆蓋89個醫保工作站的“15分鐘醫保服務圈”,將居民門診統籌報銷比例提升至65%,更通過醫聯體建設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例如,嶗山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周邀請上級專家坐診,開設中醫減重門診,以“內服湯藥+外治調理”的個性化方案滿足居民健康需求。
消費場景的創新同樣可圈可點。瑤海菜市作為張村河片區首個智慧化民生項目,融合AI監控、冷鏈保鮮與共享就餐區等功能,以0.99元/斤土豆、3.2元/斤雞蛋的惠民價格,打造“菜籃子”工程的升級版。未來,這座占地1503平方米、融合傳統市集與現代便利的新型民生空間,預計將服務周邊3公里內多個社區,滿足2.6萬居民的日常需求,構建出“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完整生態,用實實在在的便利,書寫民生服務的新篇章。
文化浸潤成為社區治理的“柔性紐帶”。海大路社區通過70余場文化“兩創”活動,將拍打操、手工香水制作等融入居民生活,成功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社區凝聚力。張村河回遷社區則開設非遺技藝展演、“河”美茶話會等特色課程,助力2萬余村民完成從“村民”到“居民”的身份重構。
創新治理:從政府主導到多元共治的升級
在朱家洼社區,“15分鐘生活圈”與“完整社區”建設形成深度聯動。社區四點半學堂、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嵌入式服務設施,不僅解決“一老一幼”照護難題,更通過“廣場夜話”等平臺,將居民需求轉化為社區治理的“項目清單”。這種“需求-響應-反饋”的閉環機制,大大提高居民參與率,讓矛盾糾紛調解時效大幅縮短。
數字化賦能成為服務升級的關鍵變量。嶗山區政務服務“虛擬大廳”通過VR技術實現720度實景導覽,AI公務員“小易”可提供1200余項標準化問答。嶗山政務服務“虛擬大廳”自2024年12月27日上線以來,訪問量已超過8000次,為企業群眾提供辦事導航服務2100余次,業務問答1200余次。在實現智慧導覽的基礎上,虛擬大廳還與山東政務服務網、企業開辦、工程建設等10余個平臺在線互聯,提供一站式、集成化、全維度服務,實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
未來,嶗山區將持續深化“15分鐘生活圈”的內涵與外延,讓民生幸福的同心圓越畫越大。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黃元暉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