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來,青島遭遇多輪降雨,導致全市農田土壤過濕,局部農田積水,形成“秋汛”。目前,“寒露”將至,全市已進入秋收秋種關鍵期,針對當前氣象條件和生產形勢,制定全市防秋汛保秋收促秋種技術指導意見。
防秋汛技術措施
受前期多輪降雨過程疊加影響,目前全市農田土壤水分已經飽和,部分低洼或排水不暢地塊出現積水,嚴重影響秋收秋種進程。要動員各方力量,通過通渠、抽水、挖溝等多種措施,搶排積水、開溝散墑。
一、疏通溝渠。及時清理田間溝渠、邊溝內的雜物和淤泥,確保排水通道暢通。在積水嚴重區域,開挖臨時排水溝,將積水引導至附近的排水系統或低洼地帶。
二、搶排積水。對于積水較深、排水不暢的地塊,在田間開挖深溝,增加排水深度,縮短作物受澇漬影響的時間。必要時使用抽水泵等設備,將田間積水抽排到附近的河流、溝渠,減少田間積水。
三、開溝瀝水。對田間沒有積水但土壤濕度過大的地塊,也要通過開挖瀝水溝,瀝出耕層滯水,促進透氣晾墑,為農機盡快進地作業爭取時間。
保秋收技術措施
玉米適期晚收,能明顯增加粒重、提高產量。當前,全市玉米陸續進入成熟收獲期,針對常用輪式收割機械和運輸機械難以進地作業,履帶式收獲機械保有量少、收割效率低、收獲成本較高,人工收獲難度大等問題,不要急于搶收,要密切關注天氣和墑情變化,動態調整農事安排,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確保玉米適時收獲、顆粒歸倉。
一、推行適期晚收。對離成熟有一段時間、植株健壯的玉米地塊,不宜搶早收獲,以免嚴重影響產量;同時,過早收獲易導致籽粒破損較多,增加霉變風險和烘干成本;要盡量延長灌漿期,統籌作物成熟度和農機匹配度,適期進行收獲。對既無晾曬又無烘干條件的農戶,可根據天氣情況暫時讓玉米果穗留在秸稈上,借助自然通風降低水分含量,待機適時收獲。
二、分類搶收減損。對已經成熟或接近成熟地塊,具備機械進地條件,要及時搶收;對土壤濕度過高,短期內不具備輪式機械進地條件的地塊,應調度履帶式收獲機械進田作業;對于機械無法進地作業田塊,特別是出現玉米點片倒伏的地塊,要抓緊人工搶收。
三、及時干燥保糧。對已經收獲的,有烘干條件的,立即烘干后入庫。若不具備烘干條件,采取果穗裝籠等措施通風晾曬,或利用空閑房間、過道等通風處攤平存放、天晴搶曬,防止發熱霉變,保障糧食品質。
促秋種技術措施
“地濕無晚麥”,小麥晚播也能奪高產。針對當前土壤濕粘、整地困難、小麥播期拉長的生產實際,今年小麥播種要堅持“播期服從墑情、播量服從播期”的原則,即使推遲播期也要保證整地和播種質量,打好小麥苗全、苗齊、苗勻、苗壯基礎。
一、整地晾田適墑播種。由于土壤濕度過大,整地時會造成大量坷垃、泥條。提倡適時深翻散墑,待墑情適宜時進行旋耕、耙耢整地播種,或采用立旋整地雙鎮壓小麥精量播種機播種,或對表土淺旋滅茬后采用免耕播種機播種。在搶抓農時的前提下,堅持播期服從墑情,當土壤相對含水量70%—80%時播種,切實做到適墑播種;堅持播期服從播種質量,努力做到精細整地和精量播種,確保小麥一播全苗壯苗。
二、適當晚播加大播量。今年青島市小麥適宜播期為10月8日至20日,受秋汛影響,部分地塊播種期要比常年偏晚。小麥播種要堅持播量服從播期,適播期內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畝播種量16—20斤,確保基本苗15萬—18萬,分蘗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種畝播種量14—18斤,確保基本苗12萬—16萬。晚于適宜播種期播種的,每晚播1天,每畝增加0.5公斤播量,上限控制在每畝20公斤左右。同時抓好種子包衣,堅決杜絕“白籽下地”。
三、科學施肥適當淺播。持續降雨導致土壤養分流失,播種時要施足底肥,底肥比例應提高至60%—70%,適當增施磷鉀肥,增強小麥抗逆能力。今年底墑充足,播種深度3~4厘米為宜,防止播種過深導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同時,加強苗后管理,缺苗斷壟的地塊及早做好補種,抓好冬前化學除草、地下害蟲、莖基腐等病害的防治工作,構建合理豐產群體。
內容來源 | 市農業農村局
供稿 | 種植業處 農機化處 市農技中心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