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雙節”疊加,青島國際會議中心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與節日氛圍。10月1日至8日,由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聯合青島市民俗學會、齊魯非遺挖掘保護中心共同策劃的“雙節聚首?匠心筑夢”非遺展在這舉辦,木版年畫、紀氏螺鈿、蠶絲絨花等十余項傳統技藝集中亮相,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場可看、可玩、可感的非遺文化盛宴。

傅國防的木版拓印展臺。


鞏振新的木版雕刻展臺。
走進展覽現場,木版年畫展位前始終人氣高漲。非遺匠人手持刻刀,在梨木板上細細雕琢紋樣,刀刃起落間,傳統吉祥圖案逐漸清晰;一旁的體驗區里,孩子們踮著腳尖,蘸取各色顏料在宣紙上輕輕拓印,油墨的清香與孩童的笑聲交織,讓千年傳承的祝福變得觸手可及。“第一次親手拓年畫,感覺特別有意思,回家要把這幅‘福’字貼在門上。” 剛完成拓印的小朋友興奮地說。

蘇霞的嶗山剪紙展臺。
剪紙展臺前同樣熱鬧非凡。剪刀翻飛間,青島棧橋的海浪、五四廣場的“五月的風”等城市地標紋樣躍然紅紙之上,非遺傳承人不僅現場展示技藝,還將剪紙作品制成書簽、裝飾畫等文創產品,讓傳統剪紙從窗欞上的裝飾,變成了可隨身攜帶的日常好物。而在膠東繡球展位,七彩絲線密縫而成的繡球圓潤飽滿,綴在球身的流蘇輕輕晃動,仿佛流轉著時光的光澤,不少游客駐足欣賞,忍不住拿起繡球細細端詳。

王磊的膠東繡球展臺。

鄭洪蕓的捏面人展臺。
捏面人展區則是孩子們的“歡樂天地”。非遺傳承人鄭洪蕓的指尖似有魔力,揉、搓、捏、粘幾個動作,哪吒的英氣、小動物的憨態便一一呈現,形態各異的面人引得孩子們圍攏成圈,不時發出陣陣驚嘆。“以前只在電視上見過捏面人,今天親眼看到老師做,太神奇了。”一位家長邊給孩子拍照邊感慨。

陳麗芳的繩結制作展臺。

紀正強的紀氏螺鈿展臺。
除了互動性強的技藝展示,展覽中還不乏歷史悠久的“老手藝”。紀氏螺鈿技藝源于商周,傳承人紀正強現場展示了這項技藝的核心步驟——將貝殼切割后反復打磨至0.08毫米的薄片,再小心翼翼嵌入器物凹槽,經數十道工序后,貝殼的天然光澤在漆面上流轉,從精致的首飾盒到典雅的裝飾擺件,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海洋的饋贈與匠人的心血。始于唐代的蠶絲絨花同樣令人驚艷,蠶絲經煮制、染色、搓捻成絨條,再由匠人纏繞塑形,綻放的牡丹、盛開的玉蘭栩栩如生,因“榮華”的諧音寓意,成為不少游客青睞的飾品。

于慧的蠶絲絨花展臺。

王海霞的點翠工藝展臺。
點翠工藝的典雅華貴、東方錦包的刺繡美學、崖柏雕刻的天然肌理、瑞蚨祥宋錦盤扣的方寸匠心、葫蘆烙畫的“福祿”寓意、拼色剪紙的濃郁生活氣息、臻藝貝雕的“自然天成”……每一項非遺技藝都各具特色,不僅展現了傳統工藝的精湛,更傳遞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中,2016年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平度拼色剪紙,以鮮紅、翠綠、赤褐等豐富色彩,在展區的窗欞與燈籠上綻放,將農家節慶的熱鬧氛圍搬進了會場;臻藝貝雕則以渤海灣特產的螺鈿、扇貝為原料,經30余道工序雕琢而成,兼具觀賞與收藏價值。

謝東方的東方錦包展臺。

劉海波的崖柏雕刻展臺。

張文的旗袍服飾展臺。

張容的如意葫蘆雕刻展臺。

趙錫芬的拼色剪紙展臺。

劉武的“臻貝世家”展臺。
“這場展覽不僅是一次視覺享受,更像是一次文化尋根。”現場一位游客表示,通過近距離接觸非遺技藝,不僅了解了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更感受到了老手藝里的文化溫度。據主辦方介紹,此次非遺展旨在通過沉浸式、互動式的展示方式,讓非遺技藝走出“博物館”,走進大眾生活,助力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讓更多市民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