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為更好地做好秋收工作,街道統籌調配資源,黨員干部下沉一線,全力守護農民的“糧袋子”,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秋收攻堅戰在田間地頭全面打響。
10月10日清晨,雨絲還掛在張家樓街道寨里村的玉米葉上,一臺履帶式聯合收割機已轟鳴著碾過濕軟的田埂。“這機子不怕陷!昨天半夜就來待命了,爭取多收一畝是一畝!”農機手的聲音伴著機器轟鳴傳來。田埂上,包村干部毛倩一邊用手機記錄搶收畫面,一邊朝農戶喊道:“張大爺,您家3畝玉米上午準收完,烘干點早幫您聯系好了!”
搶收一線
“天兒不等人,農戶的需求就是命令!”街道農業農村中心負責人唐軍的手機里,存滿了各村的收割進度表。從機械調度到烘干對接,他和所有包村干部一道沉在田間,全程盯守保障。為解內澇難題,街道緊急調運3臺水泵,聯動10余臺挖掘機疏通溝系。
黨員干部下沉一線
搶收一線,處處躍動著暖心身影。社會治理網格員化身“田間哨兵”,第一時間上報地塊積水、機械需求等信息,成為秋收前線的“移動信息站”;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迅速召集各新村退役軍人志愿者,這些曾身著戎裝的身影換上紅馬甲,化身“助農生力軍”奔赴田間;對傷殘孤老農戶的地塊,村干部帶著群眾挽起袖子人工搶收,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畝。“我家老頭腿不好,村干部帶著人來幫收,連午飯都在地里對付,心里暖得很!”正在掰玉米的村民邊說邊加快了手上的動作。
網格員參與秋收
糧食收上來,儲存晾曬是關鍵。走進崔家灘村文化廣場,玉米棒擺放在花生稈搭的架子上,幾位老人正拿著木耙翻曬。“以前玉米堆屋里,一受潮就發霉,現在農技員教我們‘離地儲存’,還幫著測含水量,踏實多了!”街道農業農村中心組建的服務隊穿梭在村居田間,技術人員手把手教農戶晚播小麥選種、調播種深度,還聯動農機手、農資供應商建立快速響應群,農戶有難題,群里喊一聲就能得到答復。
截至目前,張家樓街道2.39萬畝花生已全部收獲,1.2萬畝玉米完成搶收。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羅薇站在田埂上表示:“一定守好農民的‘糧袋子’,確保全年糧食生產任務圓滿完成。”雨過天晴,播種機的轟鳴聲在田野間響起,新的希望正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生長。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范鎮 通訊員 丁鵬京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