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每一位婦女都是主角。在各行各業的奮斗圖景中,也總有女性以堅韌與智慧書寫不凡。如果有人問,什么樣的女性最動人?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多半會說“板正女子”。

“板正”啥意思?北方方言,整齊規矩、端正得體;職場上,形容扎實靠譜、態度認真、一絲不茍。在青島港碼頭現場,就有這樣一群“板正女子”:她們在創新前沿推進港口智能化升級,百余次攻關也始終堅守;她們在維修一線保駕護航,無論嚴寒酷暑、深夜凌晨,隨叫隨到是常態;她們在服務現場推進標準化建設,收獲連連好評……大港公司流機隊設備主管孫日新,就是其中的代表。
從分不清零件名稱的青澀學徒,到精通機械與信息化的“雙料技師”,到帶領團隊突破技術難關的創新帶頭人,孫日新用獨特的“板正勁兒”,將十余年的青春浸在了設備維修的油污里,把看似平凡的維修崗位,走成了閃閃發光的奮斗路。
“板正”重在堅守,用初心詮釋擔當
2011年,剛走出校門的孫日新被分配到青島港,從事設備維修工作。面對滿地的機油、刺鼻的柴油味,還有比她年長幾十歲的“老師傅”,這位年輕的女職工一度打起了退堂鼓,旁人的嘀咕也讓她夜里翻來覆去:“一個姑娘家,能行嗎?”
可很快,她就被老一輩港口工人那股敬業精神感染了:凌晨三點接到故障通知,老師傅撈起衣服就往碼頭跑,趴在車底修到天亮;設備保養時,老師傅會用棉布把零件擦得發亮,邊擦邊說“這鐵家伙跟人一樣,你對它好,它才肯出力”……看著老師傅們額頭的汗、手上的繭,還有那份對工作不摻半點水分的認真,孫日新逐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堅守。
她開始跟著老師傅們“泡”在碼頭,在油污中找問題,在螺絲里找門道:蹲在設備旁記參數,油污蹭到臉上也顧不上擦,生怕漏了一個關鍵數據;抱著專業書啃到深夜,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到處請教;每修好一臺設備就手繪線路圖,把易出故障的節點標得清清楚楚,為下次維修留好“線索”。

漸漸地,孫日新能夠獨立處理復雜故障,成為班組里值得信賴的“女維修”。一個寒夜,剛回到家的她接到設備故障電話后,二話沒說立即趕回碼頭,戴上頭燈,借助滑板鉆進設備底部,在零下的溫度里連續作業半小時,終于排除了故障。當設備重新啟動、碼頭重現燈火時,同事們紛紛豎起大拇指,“這女子,板正得很!”
“板正”貴在創新,用攻堅造就不凡
隨著港口生產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新設備投入使用,孫日新開始思考:能不能讓設備實現遠程監控?那時的她,對信息化領域幾乎一無所知,多方質疑漸漸襲來:“機械維修崗位,能搞好信息化嗎?”“這不是一日之功”“要不就別折騰了……”
“不會,咱就學!”孫日新偏不信這個邪,帶著同事們一頭扎進研究里。白天在碼頭對比設備參數,晚上啃專業資料,常常“白加黑”“5+2”連軸轉。夏日炎炎,地表溫度超過40度,他們在設備旁一待就是幾小時,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冬夜寒風,依然在辦公室、碼頭來回跑,手上的老繭被凍得開裂也沒發覺,終于研發出流動機械遠程監控系統——通過手機APP就能實時掌握設備運行參數,大幅提升了安全保障水平。
這讓孫日新更堅定了“技術創新”的信念。2025年,她帶領團隊發起了一場“舊設備拆解重生”攻堅戰:選取兩臺服役超過10年的機械設備,進行全拆解、全保養、全復裝。從2000多個零件中,她發現了6處潛在隱患,其中一起升油缸銷座裂紋,若未及時修復,極有可能導致整機返廠。接下來的兩個半月,她帶領團隊逐項攻關,全面提升老設備性能,節省了大筆維修成本,有效保障生產不斷不亂。
“一個人強不算強,團隊強才是真的強,要把手藝傳下去。”成為“日新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后,孫日新最常說的就是這句話。她始終堅持“傳幫帶”,把經驗、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新職工,手把手教他們排查故障、攻關創新,直到把問題弄明白、把活兒干“板正”。
如今,她所在的團隊累計完成技改成果100余項,創效1000多萬元,多項成果被推廣應用到港口生產一線,她個人也先后榮獲全國“交通技術能手”、山東省“三八紅旗手”、齊魯巾幗工匠等十余項榮譽。
“干港口的,就得有股板正勁兒。”孫日新說,“這片碼頭就是我的戰場,只要設備還在運轉,我就要守好它。”在新時代港口,孫日新和千千萬萬“板正女子”一起,用實干與創新書寫著屬于女性的奮斗篇章。這,就是新時代港口巾幗最動人的模樣。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雯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