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中國古代究竟有沒有科學”一直是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10月18日上午,在墨子魯班故里——山東滕州,多位研究墨子魯班文化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給予有力的專業回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濃厚的科學思想和創新基因。

最高人民檢察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徐顯明表示,科學的本質是發現,技術的本質則是應用和發展。“我們稱墨子為‘科圣’,正是因為他在科學上作出的貢獻。墨子是古今中外為數不多的百科全書式人物。他耗時三年,制成木制飛行器‘木鳶’,可以算是中國第一架無人機。”
“滕州是墨子、魯班的故里,也是古代科技文化的圣地、民族科學精神的策源地。墨子是實現科學與文化協同創新、集成創新的先行者。這對我們現實社會有重要意義。”科技部原秘書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張景安說,打通科技與文化互動創新、融合創新發展的鏈條,需要既懂文化又懂科技的復合型人才。人才需要培養,天才需要發現,這離不開創新文化的氛圍和生態。
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主席里卡爾多·布西說,每當談起滕州,心中充滿敬意與深情,這是“科圣”墨子和“匠祖”魯班的故鄉,被公認為“小孔成像”的發源地。早在2400多年前,墨子及其弟子首次表述了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為光學成像奠定了基礎。墨子通過現場觀察驗證了光的傳播規律和成像原理,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實驗方式探索光學成像”的人,可以說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勾勒出的“光影藍圖”,為人類攝影的誕生與發展奠定了最堅實的理論基礎。
北京大學副校長、長江學者王博指出,世界由科學和文化共同構筑,展望未來,科學和文化將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兩大關鍵力量。“具體到墨家思想文化來看,人文精神成為科技創新最內在的動力。還有一點,人文價值要為科技應用把握方向。墨子思想中,有非常明確的科技向善理念。”
以“科學的‘中國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科學精神”為題,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孫小淳梳理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科學理念和思想的發展。他舉例說,觀察、直覺,比較、分類、歸納、比類,推類、概念、辯證、整體、分析、綜合等中國古代科學思維,在古代典籍中都能清晰找到。“中國古代講的是思維多樣性,所以充滿了創造的活力。”
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武金說:“墨家十分注重邏輯和科學的探究活動,強調要‘摹略萬物之然’,探求外部事物及其規律性。墨子是中國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科技圣人,《墨經》作者是具有崇高科學精神的巨匠,是中國古代具有實驗和實踐精神的杰出科學家。”墨家在從事科學活動的過程中,對科學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對點(端)、線(尺)、面(區)、體(厚)等概念進行了定義,并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給出了“力”的定義,基本上認識到了杠桿原理。(作者 劉一穎)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