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嶗山,山海相映間鋪展著豐收的畫卷。王哥莊饅頭產業園里,剛出鍋的大饅頭蒸騰著麥香,五百余年的非遺技藝在指尖流轉;北宅百草緣農場中,金黃的仙菊隨風搖曳,詩畫茶香里涌動著鄉村振興的活力。
2025年金秋,青島市嶗山區以“慶農業豐收 享美好生活”為內核,在10月份接連推出第十二屆王哥莊大饅頭文化節與第三屆北宅金秋休閑體驗季兩大節慶活動,以“非遺+”“農業+”的融合思維,書寫了一份兼具文化厚度與產業活力的鄉村振興答卷。
非遺“活態傳承”:從指尖技藝到百億產業根基
“以前做饅頭是為了糊口,現在做饅頭是為了傳手藝、創產業。”在王哥莊大饅頭產業園的非遺展示區,大饅頭制作人一邊演示“老面發酵”技藝,一邊向游客介紹。9月28日開幕并持續至10月11日的第十二屆王哥莊大饅頭文化節,將這份省級非遺技藝推向了新的展示舞臺。
作為青島市2025年農民豐收節的核心活動之一,本屆大饅頭文化節以“百年饅頭香 茶漁王哥莊”為主題,打破了非遺傳承“靜態留存”的局限。開幕式上亮相的大型面塑作品《山海盛景·獻禮祖國》成為焦點——多位傳承人耗時一個月創作,以嶗山環海公路為紐帶,將“山海啟幕”“四時風物”等四大篇章融入其中,既展現了當地地理文脈,更傳遞出豐收時節的家國情懷。這種藝術化創新并非個例:沉浸式情景劇《饅饅香飄山海間》還原了“大饅頭起鍋儀式”等民俗場景,未來將作為常駐劇目持續上演;花樣饅頭模特秀通過“月滿中秋”等主題,讓觀眾直觀感受非遺美食的魅力。

技藝的傳承更需體系化支撐。本屆文化節首次聯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舉辦全國花樣饅頭非遺技藝大賽,邀請各地傳承人同臺交流,為本地技藝注入新靈感。同時,街道聯合職業院校開設公益技能培訓,提供中式面點師資格認證服務,已培育出200余名專業化從業者。“授牌非遺工坊、認定傳承人,就是要讓技藝有載體、有傳人。”王哥莊大饅頭協會會長劉竹蓮表示,目前協會正全力推進國家級非遺申報,讓這份“山海風味”成為全國知名文化IP。
非遺活化的最終落點是產業振興。開幕式上,王哥莊大饅頭協會與14家單位達成原料供應、銷售渠道等領域的戰略合作。數據顯示,當地已有170余家相關企業及業戶,年產量達3000萬斤,帶動5000余人就業,2025年預計實現年產值1.6億元,實現了從“舌尖美味”到“億元產業”的蛻變。
農文旅融合:從單一物產到全域消費場景
如果說王哥莊的豐收節是“非遺賦能產業”的典范,那么10月19日啟幕的北宅金秋休閑體驗季,則展現了“特色農業+文化旅游”的融合活力。在百草緣休閑農場的開幕式現場,西烏衣巷舞蹈隊的《鄉村新顏》拉開序幕,詩朗誦與國風樂器演奏交織,將秋日豐收的歡愉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北宅街道以“嶗山仙菊”為核心元素,構建了“五感體驗”的節慶體系。在“妙筆繪菊”互動區,村民與游客共同繪制巨型《嶗山仙菊圖》,筆尖流淌的不僅是秋景,更是對本土物產的情感認同;“北宅鮮滋味”展區內,菊花餃子、菌菇美食等特色小吃供不應求,游客在味蕾享受中讀懂當地飲食文化。這種“物產+文化”的組合,讓嶗山仙菊從農作物升級為文化符號——前期線上征集的菊花主題詩歌在現場誦讀,“詩詞接龍”“古詩填空”等互動環節引得觀眾踴躍參與,延續了去年“仙菊詩會”的文化基因。
數字化手段為豐收節注入新動能。“北宅好時節”豐收集市采用“線下展銷+線上直播”模式,村書記們攜手知名主播走進直播間,一邊講述櫻桃品種改良的故事,一邊推介仙菊、花生等農產品。“以前賣農產品靠趕集,現在對著手機就能賣向全國。”北宅街道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同步開展的“鄉村文旅九宮格競猜”“運糧奪豐收”等互動游戲,更通過社交傳播吸引年輕群體參與,讓“城市后花園”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節慶活動正推動北宅從“單點體驗”向“全域休閑”轉型。近年來,當地將民宿、咖啡、露營、研學等業態串珠成線,此次體驗季推出的農事體驗、田園觀光等項目,與周邊的櫻桃園、茶園形成聯動,進一步夯實了“微度假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正如村民李大姐所說:“游客來了不僅買菊花,還住民宿、摘茶葉,咱的收入渠道越來越寬了。”
片區協同發展:從各自出彩到全域振興合力
無論是王哥莊的“饅頭+”生態,還是北宅的“仙菊+”場景,都折射出嶗山區以節慶為紐帶,推動鄉村振興片區協同發展的深層邏輯。嶗山灣鄉村振興片區作為核心載體,正通過資源整合實現“一業興、多業旺”的格局。
王哥莊大饅頭文化節推出的“棲山海——品饅香——尋海——探茶韻”主題旅游線,巧妙串聯起饅頭工坊、茶園、海灘、民宿等資源,將海鮮燴杠子頭、饅頭夾醬等特色美食融入行程。游客白天在工坊學做饅頭、茶園采茶,傍晚趕海拾貝,夜晚入住山海民宿,形成“一日體驗、多日停留”的消費閉環。同期舉辦的“西山情跑山賽”,將體育賽事與鄉村風光相結合,吸引了千余名運動愛好者參與,實現了“農文旅體商”的深度融合。

這種融合效應已輻射整個片區。數據顯示,嶗山灣鄉村振興片區通過大饅頭、茶葉、漁業等產業聯動,拉動周邊3個街道12個村經濟營收。北宅街道則通過“櫻桃改良簽約”“農產展銷”等活動,推動特色農業與文旅產業深度綁定。
嶗山區的實踐印證了豐收節的深層價值:它不僅是慶祝豐收的儀式,更是激活鄉村資源的平臺。從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到產業生態的構建,從單一業態的升級到片區資源的整合,嶗山以節慶為筆,以文化為墨,以產業為紙,在山海間繪就了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正如嶗山區相關負責人所言:“我們要讓豐收節成為農民的‘致富節’、文化的‘展示臺’,讓每個鄉村都能在融合發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振興路徑。”
十月的嶗山,饅頭香混著菊韻飄向遠方。這場跨越山海的豐收盛宴,仍在繼續書寫著文化賦能與產業振興的新篇章。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黃元暉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