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合同里的權責條款得再細化,這樣后續才不會有糾紛。”……10月21日,在張家樓鄉村振興法治驛站固定開放日,來自民盟黃島區工委法律委員會的輪值律師,正用“鄉音土話”解讀法律條文,手把手指導村民修改文書。這場常態化服務場景,不僅是驛站踐行“法律服務下沉基層”的生動寫照,更折射出張家樓街道以法治力量破解鄉村治理難題、助推鄉村振興的深層實踐。
自今年7月份成立以來,張家樓鄉村振興法治驛站始終錨定“打造鄉村振興法治服務標桿”的目標,以破解基層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為核心,構建起“需求導向、專業支撐、多元協同”的法律公益服務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堅實法治動能。作為街道創新基層治理的關鍵載體,驛站打破傳統法律服務“坐等上門”的模式,將“每月第三個周二固定開放日”打造成服務品牌,通過專業律師輪值坐班制度,實現“群眾有需求,驛站有回應”的常態化服務閉環。截至目前,驛站已成為集“政策宣傳、糾紛化解、法律服務、民意收集”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累計服務群眾超100人次,推動基層法治服務從“碎片化”向“系統化”、從“被動響應”向“主動供給”的跨越式轉變。
在核心服務實踐中,驛站聚焦鄉村振興關鍵領域,構建“四大服務板塊”精準對接民生需求,筑牢基層法治“防護網”。針對土地流轉、婚姻家庭、勞動權益等高頻法律痛點,提供免費專業咨詢,幫助村民明晰權利邊界,從源頭防范法律風險;圍繞民間借貸、房屋租賃等日常事務,指導規范法律文書,有效減少因文書不規范引發的糾紛;創新與街道社會治理中心、婦聯等部門融合組建“律師+巾幗+鄉賢”說理議事團,運用“情、理、法、俗”四步調解法,成功化解鄰里矛盾、家庭糾紛推動基層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讓法治陽光照亮每個角落。
從“群眾上門求幫助”到“服務主動送上門”,張家樓鄉村振興法治驛站的實踐,已成為鄉村振興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法治引擎”。未來,驛站將繼續深化“政策法規宣傳站、矛盾糾紛化解站、法律服務供給站、社情民意聯絡站”功能定位,進一步整合優質法治資源,創新服務模式,以更精準、更高效、更溫暖的法治服務,讓法治力量深度融入鄉村振興肌理,書寫新時代鄉村法治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范鎮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