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青島浩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浩豐生物”)實驗溫室內,項目經理王福林手持自主選育的番茄種苗向記者展示:“目前,大型現代化溫室周年生產用的高品質番茄種子,80%依賴國外進口,一般每粒成本達18元;我們自主培育的品種,成本可降至12元/粒,且糖度、貨架期等指標均高于進口品種,更適應于國內氣候環境,目前已提交品種登記,預計明年就能進行試點推廣。”
這家成立于2012年的企業,由凱盛浩豐集團大田種植基地轉型為獨立育種科研平臺后,依托“設施蔬菜工廠化育苗及研發基地建設項目”,正加速破解蔬菜種子“卡脖子”難題。據王福林介紹,項目全部建成后,浩豐生物將成為番茄、生菜等蔬菜作物“育—繁—推一體化”的研發型生產基地,可實現年產1億棵種苗的能力,預計直接帶動公司種苗業務產能4000萬元,帶動社會全產業鏈整體產值13億元。

基地轉型:從“種植”到“育種”,瞄準國產化替代
走進浩豐生物的實驗園區,建設的冬暖棚內正進行番茄品種對比實驗——不同編號的番茄苗整齊排列,科研人員記錄著每株的坐果數量、果實糖度。“2023年,公司啟動業務轉型,從傳統種植轉向育種研發,重點攻關番茄、生菜的國產化品種。”王福林指著實驗記錄冊說,浩豐目前已篩選出8個番茄優選品種,在串收性、抗病性、采收期等指標方面可達到國際前沿水平,且更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口感習慣。
“以糖度為例,進口番茄糖度約為8.5Brix,我們培育的品種能達到9Brix以上,口感更甜;同時耐運輸性更強,貨架期可延長3天。”王福林補充道,此次投資建設工程項目主要聚焦于葉菜、番茄類品種選育與科研實驗,實施目標是實現種子研發到生產、包裝、初選、倉儲、追溯一條龍服務,打破過去“育種靠外引、加工靠外包”的模式。
產能規劃:有序提產,2027年達年產值4000萬元
“市場先行、有序達產,各階段產能與營收目標已明確。”王福林展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時介紹,我們將項目實施規劃與市場擴計劃相結合,依托消費者調研開展市場導向推廣,逐地區、分階段開展品種試點工作,充分利用最新育種技術助力品種創新,將市場需求、品種選育、產權保護、試點推廣、工程建設各周期有序統籌縮短鏈路周期,力爭最快將科研成果變現,建立良性循環體系。

依托選育品種及智慧溫室育苗工廠,浩豐生物2025年預期實現穴盤苗2500萬株、巖棉大苗100萬株的產能,預計形成種苗營業收入1000萬元;2026年進一步將巖棉苗產能提升至300萬株,穴盤苗產能達到6000萬株,累計產值可達2500萬元;2027年項目全部達產后,將實現穴盤苗年產1億棵、巖棉大苗500萬株的規模,年產值突破4000萬元。
目前,浩豐生物已建立專項研發資金,2024年研發投入占比達8%,重點用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引進。“通過分子標記、基因篩選等技術手段,能大幅度縮短性狀調研和田間篩選時間,把番茄育種周期從傳統的5-6年縮短到3年,加快品種迭代速度。”王福林表示。
產業價值:降成本惠農戶,筑牢農業安全根基
“進口種子成本高,種植風險大,一旦市場行情波動,很容易出現虧損。”王福林以番茄種植為例算了一筆賬:一畝地需番茄種子約2200粒,使用進口種子成本為4萬元,改用自主培育種子僅需2.6萬元,每畝可節省1.3萬元成本。據測算,項目達產后,每年推廣的1億棵種苗可覆蓋約5萬畝種植面積,累計帶動農戶增收超7000萬元。
不僅如此,項目還將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種苗生產需要大量基質、穴盤、農藥等配套物資,能直接帶動周邊農資企業發展;同時我們計劃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與‘龍頭企業+協同企業’雙合作模式,對農戶、合作社提供種苗與技術指導,回收優質農產品,形成‘育種-育苗-種植-回收’的完整閉環;對大田種植或溫室生產企業提供優質品種種子或種苗并提供栽培技術咨詢,同時提供定制化育苗服務” 王福林透露,目前已與青島周邊3家合作社達成合作意向,2026年將先在1000畝土地上推廣自主培育的番茄品種。

浩豐生物的轉型之路,始于大田種植,歸于育種攻堅,既是企業自身發展的突破,更是中國農業“攥緊種子主權”的縮影。“未來我們還要持續研發抗逆性強、品質優的蔬菜品種,不僅服務國內農戶,還計劃將國產種苗出口到歐美市場,讓‘中國種苗’在國際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王福林表示,隨著育苗基地逐步升級,浩豐生物將進一步夯實國產化替代基礎,為農業安全筑牢“種源根基”。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責任編輯:崔現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