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8月1日,青島出版集團的小記者開展了為期三天的臨沂研學之旅?;顒右浴疤綄v史文脈,傳承沂蒙精神”為主題,通過實地探訪、專家講解和互動體驗,讓小記者深入領略臨沂的歷史文化、紅色基因與自然奇觀。
首日,小記者走進326米高的臨沂廣播電視塔,這座位于三河交匯處的“空中博物館”設計新穎獨特,既充分體現了臨沂的歷史文化特色,又展示了現代建筑的藝術之美。午后漫步瑯琊古城,青磚灰瓦間的非遺商鋪與往來的漢服身影,讓人恍若穿越回古代,《國秀瑯琊》《水秀》等演出更讓千年文脈變得可感可觸。
次日,探索自然的旅程從螢火蟲水洞開啟。暗湖中,數萬只螢火蟲組成璀璨“銀河”,展現了生態與生命的共生之美。隨后探秘沂水地下大峽谷,在6100米長的喀斯特溶洞里,鐘乳石與地下暗河彰顯了6500萬年地質史的鬼斧神工。
收官之日,王羲之故居的洗硯池與《蘭亭序》拓本流露“書圣”風雅;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中,2000年前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的亮相破解了兵學千年謎題;東夷文化博物館里,4000年前的蛋殼陶高柄杯見證史前文明;恰逢八一建軍節,小記者聆聽華東野戰軍紀念館的先烈故事,懂得了飄揚的五星紅旗上都浸透著熱血與期盼。
此次研學之旅是對“行走的課堂”的生動詮釋。當知識走出書本,當文化融入體驗,成長便有了更深刻的印記。
古今交響曲:從電視塔到瑯琊古城,觸摸歷史文脈
7月30日清晨,小記者乘坐高鐵抵達臨沂,山東新鏵文旅臨沂分公司的武煜森、王寧兩位帶隊導師熱情地接待了大家。
當天,小記者走進臨沂廣播電視塔。這座高326米的鋼結構建筑矗立在沂河、祊河、柳青河三河交匯處,如同一支巨筆,在天地間書寫著現代臨沂的發展篇章。“大家知道嗎?這座電視塔不僅是發射信號的‘通信樞紐’,更是展示臨沂的‘空中觀景臺’?!彪娨曀闹v解員指著塔身的螺旋造型介紹,其設計靈感源自沂蒙山區的梯田,象征著臨沂從農業古城向現代都市的跨越。
乘電梯升至塔頂觀光層,三河交匯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沂河碧波蕩漾,岸邊的仿古樓宇與遠處的現代建筑群交相輝映。“左邊那片青磚灰瓦就是瑯琊古城,我們下午就會去那里?!表樦鴮熓种傅姆较颍∮浾呒娂娺h眺。一位小記者在采訪本上記錄:“塔下是流淌千年的河,塔頂是望向未來的窗,臨沂的‘古今對話’真奇妙!”
午后的陽光灑滿瑯琊古城的青石板路,這座占地645畝的沉浸式文旅園區,以“復活瑯琊文化”為核心,讓小記者“穿越”回魏晉時代。古城內的商鋪鱗次櫛比,身著漢服的工作人員和游客往來穿梭,仿佛時空錯位。
“瑯琊是臨沂的古稱,東漢時期曾作為瑯琊國國都,王羲之、諸葛亮等歷史名人都與這片土地有深厚的淵源?!痹趯煹闹v解下,小記者走進沂州商貿館,通過參觀復原的古代市集場景,大家進一步了解了臨沂作為古代“北方商貿樞紐”的繁華歷史。
下午,小記者在瑯琊古城內還觀賞了大型演出《國秀瑯琊》。這場演出以臨沂歷史上盛世瑯琊文化為創作主線,通過《海岱文明》《有鳳來夷》《禮樂春秋》《忠肝義膽》《群賢雅集》《盛世瑯琊》六個篇章故事,用生動的舞臺語言藝術完美詮釋了中華民族剛強勇毅、崇文尚禮、公忠體國、忠孝仁厚、自強不息的人文品格。

小記者觀看《國秀瑯琊》演出。
演出中,演員們身著古代服飾,以歌舞、吟誦等形式再現歷史場景。這場沉浸式體驗不僅讓大家直觀感受到臨沂歷史文化的魅力,更引導著小記者回望歷史足跡、傾聽時代之音,在心中埋下傳承文化、堅定自信的種子。
夜幕降臨,瑯琊古城換上璀璨的“晚裝”。紅燈籠沿兩岸巷弄次第亮起,石板路上倒映著燈光,恍若重現《清明上河圖》中的繁華夜景。小記者手持采訪本,跟著導師夜游古城,感受著“白日中的歷史”與“黑夜里的故事”的不同韻味。
大型實景演出《水秀》準時上演。這場以金雀山、銀雀山傳說為藍本的演出,將湖水作為舞臺,通過燈光、火焰、水霧特效與演員的沉浸式表演,講述了金雀、銀雀姐妹為拯救部族與河神抗爭的故事。當特效水幕表現的“洪水”席卷舞臺時,火柱突然從水面躥起時的壯觀場景引得小記者發出陣陣驚呼。
多元體驗讓歷史變得鮮活,小記者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用觀察與思考解讀文化,大家對接下來的行程充滿期待,也深刻體會到研學是行走的課堂,讓人在實踐中收獲成長。
自然大課堂:探索螢火蟲水洞與地下大峽谷的奧秘
7月31日,研學團來到螢火蟲水洞附近的蝴蝶谷。谷內草木繁茂,流水叮咚,標志性的蝴蝶谷瀑布從崖壁奔涌而下,水花飛濺間送來陣陣清涼。陽光穿透枝葉,在瀑布上折射出斑斕光影,引得小記者紛紛駐足觀賞。
在蝴蝶谷生態展區,幾只色彩艷麗的蝴蝶輕盈飛來。一只橙黑條紋的蝴蝶停在小記者肩頭,觸角輕晃,仿佛在“閱讀”剛才的觀察記錄;另一只藍色蝴蝶繞著水果飛舞,翅膀在陽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五彩的光芒。
隨后,眾人前往沂蒙山區腹地的螢火蟲水洞景區。這座國家5A級旅游景區形成于6500萬年至2.3億年前,是一處特大型地下暗湖巖溶洞穴。在1200米長的洞體中,2.5萬平方米的螢光湖與24萬立方米的空間相映,構成了聞名遐邇的地下螢火蟲世界。洞內碧水長流,鐘乳石千姿百態,巖溶景觀在燈光下更顯奇幻。這里棲息有奇特的洞穴螢火蟲,是生態與環境完美結合的見證,是全球僅有的兩處螢火蟲奇觀觀賞地之一,也是全國獨有的螢火蟲繁育保護基地。
導師向小記者講解了螢火蟲的繁育知識,以及螢火蟲幼蟲、蛹對生存環境的特殊要求?!八|或空氣一旦被污染,它們就無法生存?!本皡^講解員的話引人深思,一位小記者在采訪本上寫下:“保護螢火蟲,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p>
進入水洞,適應昏暗后,頭頂忽然鋪開一片璀璨——無數螢火蟲棲息于洞頂,尾部熒光如銀河傾瀉,星星點點綴滿幽暗空間。光芒忽明忽暗,有的連成流動光帶,有的聚成閃爍光球,與鐘乳石剪影交相輝映。光影在湖面漾起漣漪,空氣都染上溫柔的光暈?!斑@種螢火蟲僅棲息于陰濕巖洞,它們的光芒是自然的神奇饋贈,更是生態優良的證明?!敝v解員輕聲介紹,生怕打破這份寧靜。

小記者參觀螢火蟲水洞。
走出螢火蟲水洞,小記者又來到沂水地下大峽谷。進入峽谷的山洞中,一股清涼便撲面而來,洞內恒溫17℃,與洞外30℃的暑熱形成鮮明對比。
沂水地下大峽谷由巨大喀斯特裂隙發育而成,洞體長6100米,號稱中國江北第一長洞。沿蜿蜒步道前行,小記者被眼前景象震撼:兩側巖壁如刀削斧鑿,最高處達百米,寬處可容數十人并行,窄處僅容一人側身通過?!翱搭^頂的鐘乳石!”有人驚呼,只見洞頂石筍與地面石柱的間隙僅差幾厘米,講解員介紹:“它們每年僅長0.13毫米,相遇還需幾百年?!?/p>
行至地下暗河,兩岸“石瀑布”“石竹”“石花”在燈光下千姿百態。小記者驚嘆:“這些巖石像被水打磨的玉石,原來‘水滴石穿’真能造就這般奇跡!”
這一天,小記者從螢火的“靈動”中懂得了呵護的意義,從地質“永恒”中學會敬畏時間。課本上的地質奇觀與生態保護,不再是遙遠的概念,而成了可觸摸的巖石、可凝視的光。這場“地心探險”讓他們明白大自然從不是沉默的背景,而是有故事、有智慧的老師,教會他們用眼睛觀察、用心靈感受,更用行動守護這顆孕育奇跡的美麗星球。
筆墨與兵書:王羲之故居與銀雀山漢墓的文明印記
8月1日,臨沂研學活動的最后一天。小記者依次參觀了王羲之故居、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東夷文化博物館與華東野戰軍紀念館,在悠悠筆墨香、古樸竹簡韻以及熾熱的紅色記憶中,這場“解碼臨沂”之旅畫上圓滿句號。
晨光中,“王羲之故居”的匾額散發著溫潤光澤。洗硯池的水面,倒映著岸邊隨風搖曳的垂柳,恍惚間,似乎還能看到東晉那位大書法家臨池習書的身影。
“這里是瑯琊王氏故宅遺址。公元303年,王羲之就誕生于此。”王羲之故居的講解員指著院內的“硯池懷古”景區介紹道:“大家看這方池塘,傳說王羲之練字后常在池中洗硯,久而久之,池水都被染成了墨色,‘洗硯池’便由此得名。”
在“曲水流觴”景區,小記者在復原的古代文人雅士集會的場景前駐足。講解員介紹,東晉時期,王羲之與友人在此飲酒賦詩,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面前,誰就得賦詩一首,而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就誕生于這樣一場風雅集會。在故居內的王羲之展廳,《蘭亭序》的拓本引得眾人紛紛圍觀。講解員指著拓本上形態各異的“之”字說道:“全篇20個‘之’字,筆法無一重復,這便是書法藝術的精妙所在。”
隨后,小記者來到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剛踏入博物館,前言介紹便吸引了他們的目光:1972年,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竹簡,它們的現世,解開了史學界困惑千年的謎題——孫武、孫臏是否各有兵書。
“大家知道嗎?這些竹簡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仍保持著當年捆扎的狀態?!辈┪镳^的講解員說道:“出土的竹簡長27.6厘米,寬0.5至0.9厘米,上面的隸書字跡清晰,宛如新作?!?/p>
接著,講解員指著展柜中泡在特殊藥水中的竹簡介紹道:“竹簡剛出土時極為脆弱,考古學家用特殊藥水浸泡加固,才使它們得以保存至今?!笨粗拱迳瞎ぷ魅藛T小心翼翼清理竹簡的照片,一位小記者在筆記中寫下:“保護文物,就是守護歷史的聲音?!?/p>
最后,講解員總結道:《孫臏兵法》是在豐富作戰經驗基礎上總結而成的,其戰爭觀、戰略戰術、治軍建軍等理論上都是對《孫子兵法》的繼承和發展。孫臏在吸收和發展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又參與并指揮戰爭,《孫臏兵法》的兵道論、兵學義利觀和兵學辯證思想,構成了先秦兵家思想的重要內容。
根脈與薪火:東夷文化與紅色記憶的精神傳承
午后的陽光,透過東夷文化博物館的玻璃幕墻,照亮了展廳中那只“薄如紙,硬如瓷”的蛋殼陶高柄杯。這件距今約4000年的陶器壁厚僅0.3毫米,重量不足50克,在小記者心中掀起了對“史前文明”成就的強烈震撼。
“東夷是先秦時期生活在山東半島的古老部族,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辈┪镳^講解員指著展柜中的三足鳥形陶鬶介紹道,“這只陶鬶造型猶如一只展翅欲飛的鳥,東夷人崇拜鳥圖騰,認為鳥是溝通天地的使者。”
隨后,小記者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學大講堂?;顒訌慕榻B神話故事開場,大講堂的老師先帶領小記者了解了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等神話傳說,一步步揭開東夷文化的神秘面紗。其中,關于“伏羲畫八卦”的講解令人印象深刻。老師用生動的比喻解釋了八卦的起源:伏羲通過觀察天地萬物,畫出了“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符號。它們不僅是古人認識世界的獨特方式,更蘊含著樸素的哲學思想。
老師還與小記者探討了“為什么我們叫炎黃子孫”“中國人的精神底色是什么”等問題。通過這次活動,小記者不僅學到了豐富的國學知識,更深刻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那些古老的神話和符號中,藏著我們民族的根與魂。
8月1日正值八一建軍節,小記者研學團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華東野戰軍紀念館。在這座承載厚重歷史的紅色地標中,開啟了一場特殊的紅色文化探尋之旅。
在紀念館講解員的引導下,小記者認真參觀了陳列著珍貴文物及歷史照片的主題展廳。這些翔實的史料生動展現了華東野戰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英勇戰斗歷程:從宿北戰役的激烈交火,到魯南戰役的戰略決勝,再到萊蕪戰役的精心謀劃,每一段史實都深深吸引著小記者。

在華東野戰軍紀念館,小記者觀看描繪戰斗場面的油畫作品。
華東野戰軍紀念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為小記者上了一堂意義深遠的紅色教育課,激勵著新一代銘記歷史,奮勇前行。
傍晚,研學團登上返程的高鐵。小記者攤開筆記,上面寫滿了數據和感悟:從326米高的電視塔到6100米長的地下溶洞;從2000年前的竹簡到4000年前的蛋殼陶;從“書圣”的筆墨到愛國主義教育課堂……這些碎片拼接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立體的臨沂”畫卷。
“紙上得來終覺淺”,當臨沂的山水、文脈、精神都化作親身體驗的記憶,小記者終于明白:研學的意義,或許就在于讓每一個地名不再只是地圖上的符號,每一段歷史不再只是書本里的文字。當他們站在王羲之故居的銀杏樹下,站在銀雀山漢墓的竹簡前,站在華東野戰軍紀念館里,那些曾經遙遠的“過去”,便成為照亮“未來”的光。
這場旅程雖已結束,但探索與思考才剛剛起步。因為最好的課堂,永遠在路上;最深刻的成長,總在親身體驗之后。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盛軍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