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青島市小學地方與校本課程“項目式學習”專題教學研究活動在青島天山小學舉辦。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第一實驗小學、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中心小學以線上直播的方式參與了本次交流研究,實現了優質教育智慧的跨區域共享。

課程建構:從“柿子”到“素養”的項目化探索
講座分享環節,青島天山小學校長王冬梅以《“柿柿如意”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為題,系統闡述了學校以項目式學習為路徑,從思考原點、課程生成、實施路徑到支撐體系、未來展望的完整探索歷程。課程以“山東柿子藏著哪些家鄉物產的自然、應用與文化密碼”為核心,引導學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對話,與腳下的土地深刻聯結,最終內化“民族魂”、扎牢“中國根”、彰顯“和+六質”,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課例展示:跨學科融合的項目式學習路徑
課例展示環節,青島天山小學教師楊咪執教《探尋柿子的變身密碼》,郭海燕執教《尋找柿子的文化密碼》。兩節課以“柿子”為載體,一節指向科學的實證性與邏輯性,一節指向文化的象征性與情感性,共同實現了核心素養的落地:不僅教會學生如何研究一個具體問題,更培養他們如何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如何像文化使者一樣感受與傳播。


現場對話:聚焦項目式學習的實踐難點
在市南區教育研究中心小學地校課程教研員儀琳主持的互動討論中,《柿柿如意》研發團隊聚焦校本課程建構中項目式學習實施的重點和難點,與在場干部教師展開深度對話。與會者一致認為,教師應注重課程的頂層架構、大概念問題鏈的設計和跨學科融合,以系統性思維推進項目式學習的有效實施。

專家引領:以項目式學習應答素養時代
青島市小學地校課程教研員馬建華在總結中表示,項目式學習是推動育人方式變革的重要路徑。她以《柿柿如意》課程為例,指出其實踐價值在于激發學習熱情、解決真實問題、促進知識融合,是實現“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的有效載體,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將教育理念轉化為課堂常態。

未來,市南區將持續深化項目式學習研究,引領學校在課程設計、師資培養、資源整合、評價創新等環節不斷探索,推動課程建設從“試點探索”走向“系統建構”,通過項目化學習實現知識習得與素養生成的螺旋共生,回應新時代關于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為基礎教育改革貢獻智慧與力量。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林紅 通訊員 孫玫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