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嶗山區張村河片區的規劃藍圖上,一個以“1131”架構為骨架的數字世界正與物理空間同步生長。
這里將建成1套全域領先的數字基礎設施、1個數實交融的智慧中樞,落地治理、服務、產業3類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輔以1套全周期實施保障措施——這幅“人工智能未來智慧城市標桿實踐區”的圖景,正是嶗山區全域數字化轉型的微觀縮影。
從“基礎統建”到“數實交融”:架構里的智慧城市邏輯
張村河片區的頂層設計中,“統建共享”四個字貫穿始終。按照規劃,這里將統籌部署感知、傳輸、計算設施,解決傳統城市建設中“設施缺失、質量不一、共享壁壘”等痛點,為車路協同、無人物流等未來場景鋪就“數字底座”。這種思路并非個例,而是嶗山區智慧城市建設的底層邏輯。
在全域范圍內,這樣的“基礎統建”已見成效。截至2024年,嶗山區已建成5G基站3575處,實現城區、功能區、產業園區全覆蓋;算力規模從250P拓展至2300P,構建起“算力一張網”;青島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開工建設,為數字經濟“出海”打通經脈。更值得關注的是,“全域空天地感知體系+一網統管平臺+山東通平臺”的數字化機制,讓城市治理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16個跨部門應用場景如“城市運行監測”“防火督導一張圖”等,正讓決策更精準、響應更迅速。
比硬件更關鍵的是“數字大腦”的構建。張村河片區將復用嶗山區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同步物理工程構建BIM模型,動態記錄片區發展軌跡,實現最小空間單元的精準研判。這種“數字孿生”理念已在全區推廣:通過“城市云腦賦能行動”,嶗山打造出“數智百景圖”,視頻治理協同機制成為青島典型經驗,政務數據的“聚、通、用”正打破部門壁壘。
從“治理革新”到“服務進化”:技術向善的民生溫度
在張村河片區的規劃中,“全科網格”治理模式被寄予厚望。這種模式將覆蓋建筑施工、公共治安、生態保護等多領域,實現“全天候、實時化、動態化”管理,更能通過“前端多元、后端統一”的渠道讓市民深度參與治理。而在嶗山區,類似的治理創新早已落地生根。
數字政府領域,“免證辦”成為常態——1000余項審批事項實現“減證明、減材料”,“愛山東”嶗山分廳接入“天然氣繳費”“法律服務”等特色應用,企業注銷與社保聯檢的“智慧聯動”更是全國首創。在數字社會領域,智慧社保的“三位一體”認證體系、智慧醫療的檢驗結果全市互認、智慧教育的“人工智能+課堂”模式,讓技術真正服務于人的需求。
張村河片區特別關注“普惠數字服務”,計劃為老年人、殘疾人配備自助設備,開發無障礙移動應用。這與嶗山區“以人為本”的導向高度契合: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廣“診間結算”“刷臉支付”,文化領域將建3處省級標準城市書房,連菜市場、商圈也在通過數字化優化消費體驗,讓不同群體都能共享數字紅利。
從“產業賦能”到“生態培育”:數據要素的經濟動能
張村河片區的產業藍圖頗具野心:圍繞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產業,構建“源頭創新-成果轉化-產業生成”鏈條,為小微科創企業提供智能化融資、跨境電商服務。這背后,是嶗山區數字經濟的深厚積淀——全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全市領先,人工智能產業大腦入選省級試點,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成為“千億品牌”。
數據要素市場化是關鍵突破口。嶗山區已形成6個高質量數據集,“數據要素×”案例達37個,其中冠成冷鏈、海爾鑫海匯等7個獲省級獎項,卡奧斯更是斬獲全國大賽工業賽道一等獎。2025年,這里還將探索“具身機器人數據訓練場”,打造數據要素產業園,推動“數據”成為像土地、資本一樣的生產要素。
新興產業的布局同樣亮眼。張村河片區將探索“車路云一體化”,而嶗山區已明確要加強低空經濟、智能網聯汽車、空天信息等新賽道培育。中國鐵塔全域感知基地、通號青鐵低空交通科技公司落地,浪潮大數據總部等項目入駐,正讓“數字嶗山”成為新質生產力的試驗場。
從張村河的“1131”架構到全域的“數智百景圖”,嶗山的實踐揭示著智慧城市的本質:不是冰冷的技術堆砌,而是“物理空間+數字空間”的共生共榮,是治理效能、服務體驗、產業活力的全面躍升。隨著各項規劃落地,這座城市或許將給出答案:當數字技術真正融入街巷肌理、產業血脈、民生日常,“未來城市”的模樣便清晰可見。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黃元暉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